直找不到什么好看的电影,要么太暴力,要么婆婆妈妈的不知道讲什么。但是今天看到了一部电影《弱点》,开始还以为是专门讲什么心理学的东西(和恐怖惊悚电影一类的)。但是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一开始看了就引人入胜,时常伴随着淡淡的感动,触动你的神经,让你时不时的眼泪充满眼眶。导演的尺寸把握的恰如其分,当你眼泪要流出来的时候,却又出现了轻松诙谐的内容。
看了不久之后,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很有阿甘的形象,但是让你感觉或许比阿甘更真实。
《The blind side》是我大二时,外教在课堂上放映的。当时译作《盲点》,之后不知何故全网用了《弱点》这个翻译,在此不做市场价值判断。单从笔者观后感的角度,《盲点》确实是更好的诠释,原因何故?先从迈克这个孩子说起。
一、迈克其人——问题少年之“问题”由来
迈克是个典型的问题少年。首先,谈谈什么叫“问题少年”。
依笔者仅仅一年的教学经验,所遇“问题少年”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物质条件缺失的少年,什么是基础条件缺失?在此用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弱点》英文名:the blind side。其实应译为《盲点》才恰当。
美国橄榄球比赛中,每支队伍组织进攻时,都有自己的盲点。越优秀的队员,越能攻击对方的盲点,使其阵脚大乱,而每支队伍越能减少其盲点,就越能有出色发挥。
这只是其中一面,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人生也有各自的盲点,唯有减少这些盲点,我们才能走向成功。这是片名的深刻内涵所在。
作为一名能出色攻击对方盲点的球员,奥赫的人生原本有着严重的盲点,他家庭出身不好,没有受到任何家庭教育,童年又留给他那么多痛苦的回忆,上公立学校后缺少督促他帮助他的好老师,这些几乎注定了他在这个社会中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机会。
但他人生的盲点竟被照亮了,几乎不可能被改变的人生也被改变了,这恰恰不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取决于很多外在因素。这正是这片不同于一般励志片之处,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他改变的关键是什么?电影中,对他后来转入的那所私立学校的校训: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给了两个寓意深长的特写的镜头,算得上是点睛之笔。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650600100g3w6.html
看了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美国电影The Blind Side,中文译弱点,有一种想看看原著的冲动。于是在Amazon上查了一下,可惜没有现货没法购买,把它的介绍抄了一段:
橄榄球赛里,常能看到一个抱着球的人像抱萝卜的兔子一样没命儿奔跑,一群如狼似虎的人在追赶他。追捕和拦截往往发生在带球者身后,在他看不见也无能自保的地方,有他的对手,也有他的队友;需要他有勇气,也需要他去信赖,那里叫做盲区(blind side)。
电影《The blind side》以此为题,却不只是在记述赛事。我猜它是想说,有些追捕正在发生,有些人正拼命地奔逃,生活中有一种盲区更可怕:在那里有匮乏,有冲撞,有危险,却没有人看到它。
电影的主人公迈克·奥赫尔(Michael Oher)在现实中确有其人。他是美国人喜闻乐见的体育明星,2009年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选秀状元。可在这之前,他籍籍无名,被人唤作Big Mike,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傻大个儿”。他身高1.93米,硕大黝黑,智商只有80,身形像头熊,眼神却像只牛——你也许只能在大型食草动物的身上看到这样忧愁又温顺的眼神。
比他肤色更黑的是他的未来。他出身于黑人贫民区,没见过父亲,母亲是没有监护人权利的瘾君子。他从小就在不同的学校和寄养家庭中换来换去,总是默默出现,默默逃跑
“弱点”我们为谁守护?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qklw01.com/qkbk/id-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