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网-投稿、查重、发表有保障。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

体医融合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3-05-06 08:24:09

  摘    要:对体医融合模式相关概述及其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与存在问题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体医融合模式在慢性病管理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体医融台;慢性病;运动处方;综述;

  

  Keyword: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exercise prescription; review;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s, NCDS)简称慢性病,是关乎全人类健康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糖尿病4种类型[1]。数据显示,全国总死亡人数中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86.6%,对病人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大量研究表明,规律的运动和体力活动可显著降低慢性病发生风险[3,4,5]。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慢性病发病趋势的日益严峻,保障和促进慢性病病人实现科学的运动锻炼成为慢性病管理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体医融合模式应运而生。体医融合模式是指在政策引导下,将卫生系统和体育系统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医学与体育紧密结合,达到强身健体、促进健康的目的,实现“体中有医”“医中有体”[6]。目前,体医融合模式在国内慢性病管理领域的综述性文章尚少。因此,本研究主要对体医融合模式的相关概述及其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与存在问题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体医融合模式在慢性病管理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1 体医融合模式概述

  

  1.1 体医融合模式的起源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医疗行业率先通过与健身俱乐部合作开启了体医融合的初步尝试。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提出了“exercise is medicine”(EIM)即“运动是良医”的理念[7]。随后在2010年正式召开了第一届EIM会议并向全球发布,会议内容涉及科学证据的认识、应用、政策等方面,主要强调运动的科学知识、运动处方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经过长期发展,EIM这一学术理念和实践模式在国内外得到积极推广,体医融合模式则是EIM理念在中国发展的实践。体医融合强调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发挥体育运动在健康促进、疾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以实现医学和体育运动融合的效果最大化。我国运动医学知名学者李国平教授[8]指出:体医融合理念强调运动干预的重要性,核心是运动处方防控慢性病。

  

  1.2 体医融合模式的发展现状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体医融合模式在我国教育、医疗等领域都得到一定发展。在教育领域中体医融合模式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有研究发现,“体医融合”教学模式试验组的体育技能水平要高于非“体医融合”组[9]。另有研究为适应体医融合模式的发展需求、提高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水平,构建了一流的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了高校课程建设方向与国家大政方针相契合[10]。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都逐渐认识到体医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推进体医融合的相关课程建设,以期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或体育素质,为体医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在医疗卫生领域,体医融合模式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精神心理健康及慢性病领域。许惠英等[11]研究发现,体医融合护理干预可改善稳定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行为和精神症状,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马贵君等[12]研究表明,对精神分裂症伴代谢综合征病人实施医-护-技共同参与的体医融合训练可直接影响病人的体质指数(BMI)、血压及血糖等指标,提高病人的社会功能。同时体医融合在慢性病管理领域的服务模式不断朝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运动处方门诊、医院健康指导、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等模式均是各地域结合其具体情况探索出的特色发展模式,都以对慢性病病人实施科学、合理的运动干预为核心,为加快推进体医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参考。

  

  当前,我国体医融合模式的发展已取得一定实践成效,但总体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体医融合概念普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国内学者对体医融合模式的探讨多集中在体育运动领域的理论研究,如体医融合模式的内涵路径、体制机制等方面,为体医融合模式的实践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医疗卫生领域开展的实证研究较少,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体医融合模式开展较早,在体质监测和运动处方以及运动机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都已较为成熟,可根据病种类型给予运动建议,其运动干预的疾病类型与我国相似,多集中于慢性病领域[13]。因此,国内体医融合模式的发展可在符合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学习国外相关优秀经验,不断建立、健全体医融合模式下的慢性病管理方案,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进一步发展。

  

  2 体医融合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2.1 体医融合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方向

  

  体医融合模式将体育锻炼提升至医学治疗同等重要的高度,强调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已成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主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2.1.1 高血压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不良生活方式不断形成,高血压发病率不断上升。李宏伟等[14]研究表明,在临界高血压人群中采用智能化运动处方进行12周间歇有氧运动的体医融合模式可显著降低病人的血压水平,未来可进一步应用于社区高血压防控中。于谦等[15]对高血压病人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干预后,发现病人的血压、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闻剑飞等[16]通过开展持续6个月的线上线下体医融合干预,即每周2次,每次持续90 min, 运动强度为40%~60%贮备心率(heart rate reserve, HRR)的线下有氧运动干预和使用奥美微动应用程序(APP)记录运动量的线上干预,结果显示血压异常女性的身体成分得到有效改善,降压效果显著。由此可知,体医融合模式的运动干预对防治高血压效果显著。

  

  2.1.2 糖尿病

  

  运动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生化指标有显著改善[17,18]。但目前大部分糖尿病病人存在运动不足且不科学的情况,数据显示只有25%的成年糖尿病病人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最低体力活动建议,且仅有5%的病人通过运动达到了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19,20,21]。体医融合作为一种科学的医学运动管理模式,将其应用于糖尿病病人不仅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血糖、血脂水平,还可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生活质量和运动依从性的提高。吕家爱等[22]研究表明,体医结合模式下的运动干预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成反比,可有效促进病人体质健康。李婉玲等[23]研究显示,“3”阶段建立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专业小组、DPN治疗“6”原则、“0”距离追踪随访的“360”体医融合方案对改善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下肢血液循环、实现血糖稳定控制有显著效果。另有研究发现,体医融合模式能有效改善糖尿病病人糖脂代谢水平,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量[24]。因此,将体医融合模式应用于糖尿病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2.1.3 冠心病

  

  心脏康复是一种经过系统循证的慢性病管理程序,对冠心病的防治、预后有重要作用,其核心是运动锻炼[25,26]。研究显示,运动康复可显著改善冠心病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27]。由于受到专业运动康复人员不足、康复方案设计欠佳等方面影响,冠心病病人的运动康复依从性较低,完全依从者仅占17.8%[28,29]。其中,段霞[30]认为当前我国运动康复方案欠佳主要体现在运动康复流程的不规范以及康复运动的多学科合作模式不成熟。因此,需进一步完善运动康复的相关规章制度,从法律、政策等层面加强康复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同时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推动多学科合作发展。运动对冠心病病人疾病管理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证明[31,32]。由于体医融合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尚无体医融合模式在冠心病领域的实证研究,今后,可以此为导向开展研究进行探讨论证。

  

  2.2 体医融合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形式

  

  体医融合模式运用“医学治疗+运动干预”的手段实现健康促进的目标。体医融合模式主要是通过应用运动处方、开展社区体育俱乐部、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方式进行慢性病管理。

  

  2.2.1 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是指通过处方的形式辩证地对病人进行运动种类或强度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即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个性化运动方案,促进病人实现科学、有效的运动[33]。运动处方作为慢性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保障慢性病病人实现科学锻炼的重要方式,可有效提高病人身体活动水平,产生积极的临床治疗效果,如降低血压及抑郁症发生风险[34,35,36]。但由于受到时间限制、病人参与度及依从性难以保证、专业医生缺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运动处方的应用发展还存在一定挑战。国外学者为加强运动处方的应用,以基于证据的最佳实践总结为运动医学医生及初级保健医生在慢性病预防和管理领域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科学理论依据[37]。李新等[38]对从事康复治疗的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对运动处方都有一定了解,但完全真正了解的仅占26.75%。由此可知,运动处方的应用、推广普及还需进一步加强。

  

  2.2.2 社区体育俱乐部

  

  社区体育俱乐部是体医融合模式推广应用的主要载体。2009年上海市嘉定区最早为指导糖尿病病人按时进行规律健身运动设立了社区健康监测服务站开展体医融合模式。2017年上海市杨浦区开始试行体医融合模式,建立杨浦区四平街道社区体育俱乐部,该俱乐部与社区服务中心紧密联系,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居民提供了医学检测和运动健康指导服务,重点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病人推广非医疗的健康干预方式。同时,该俱乐部设有体质测试站和“运动小站”,可根据慢性病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相应的运动项目,显著提升了该区域慢性病病人的健康指数[39]。由此可知,社区体育俱乐部为开展体医融合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对促进社区慢性病病人的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2.2.3 互联网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信息的交流传播,也扩宽了获得信息的渠道。在体医融合模式中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有利于推动智慧健康服务的发展,如智慧医疗、智慧体育,促进实现更加科学、有效的慢性病管理。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下,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聊、微博等社交平台传播体医融合模式的相关理念,加强人们对体医融合模式的认知。同时在慢性病管理中应用各种便携式检测器和相关应用程序APP,推动建立融合医疗服务与公共体育的大数据库,有利于推动体医融合模式下慢性病病人的科学化管理和监测,弥补传统监测报告的缺陷,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戴霞等[40]应用自主研发的“糖卫士”APP为住院糖尿病病人提供运动评估和指导,从而显著提高了病人的运动依从性。郭贺等[41]为探索“互联网+体育+医学+护理+营养”服务模式,研究开展体医融合健康促进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因此,在慢性病管理中应用体医融合模式应重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不断探索体医融合发展新模式,拓宽体医融合应用场景及服务空间。

  

  3 体医融合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行业壁垒

  

  体医融合是医疗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共同合作下的健康促进模式,而医疗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分属不同行业,在管理结构、行业规则及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如在管理内容中体育部门主导的是全民健身、科学运动,而医疗卫生部门重点管控的是健康、卫生等医疗行为,出现行业分离、业务互不融通现象,使得两大行业关联度较低,难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体医深度融合、打破医疗和体育间的行业壁垒是当前体医融合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如建立健全体医融合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的合作交流、建立体医融合创新团队等,为打破医学和体育行业的壁垒奠定制度基础和人才基础。

  

  3.2 缺乏群众基础,体医融合观念淡薄

  

  部分慢性病病人受传统体育竞技思想及“重医轻体”观念影响,缺乏主动锻炼意识,对运动干预等非医疗治疗方式观念淡薄、认知不足,使得体医融合模式缺乏群众基础。截至2020年底,我国居民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仅为37.2%,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居民的体育锻炼水平[42]。体医融合模式群众基础薄弱还体现在医务人员层面,医务人员对体医融合的认知程度也处于较低水平。高尚尚等[43]对保定市320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发现,仅有114名(35.6%)听说过体医融合;仅有39名(12.2%)知道运动处方要素,几乎没有人接受过体医融合相关知识的培训。李勇等[44]对深圳市开展体医融合模式的公立医院进行调查发现,各医院开展情况并不理想。说明体医融合模式在慢性病管理领域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有待提高,群众基础尚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各级医疗及体育部门可通过设置体医融合的健康科普知识专栏、举办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加强人们对体医融合理念的认识。

  

  3.3 医护人员运动重要性意识有待提高,体医专业复合型人才缺乏

  

  医护人员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实施、推广体医融合模式的重要力量,影响慢性病病人的运动参与度和依从性。在加拿大,家庭医生是民众获得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大多数家庭医生缺乏对民众运动情况的定期评估,甚至不将开具运动处方作为常规护理的一部分,也很少提出具体的运动建议[45]。在国内医护人员专业知识丰富,但对体育运动知识缺乏一定了解,对病人的运动锻炼缺乏科学、有效指导和监督。据了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医学专业知识不足,对老年人、慢性病病人等人群进行运动指导时存在一定困难[46]。在体医融合模式中,体医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关键力量,而我国高校在体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医学、运动与健康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缺乏[47]。美国运动医学会为提高医学生、临床住院医师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加强医学运动教育,创建了新型课程[48]。高尚尚等[49]为加强医护人员自身运动及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说服力,构建了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运动的重要性认识,高校应重视对体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开设综合课程,提高学生综合专业能力和素养,探索常态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4 展望和小结

  

  医疗与运动都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方式,以往易将两者割裂开,而体医融合模式则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目前,关于体医融合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宏观层面,在慢性病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慢性病管理作为体医融合模式的重点应用领域,加强对慢性病病人的体医融合干预、及早认识体医融合在慢性病管理领域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推动体医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医疗运动的新格局、新面貌,促进提高全民运动健康素养,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参考文献

  

  [1] 刘宇,余一彤,姜桐桐,等.高强度间歇训练在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0,28(1):70-7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J].首都公共卫生,2015,9(3):97-101.

  

  [3] DOHRM IM,KWAK L,OJA P,et al.Replacing sedentary time with physical activity:a 15-year follow-up of mortality in a national cohort[J].Clin Epidemiol,2018,10:179-186.

  

  [4] ARMSTRONG M E,GREEN J,REEVES G K,et al.Frequent physical activity may not reduce vascular disease risk as much as moderate activity:large prospective study of women in the United kingdom[J].Circulation,2015,131(8):721-729.

  

  [5] ANDERSON E,DURSTINE J L.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and chronic diseases:a brief review[J].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2019,1(1):3-10.

  

  [6] 白春燕,常乃军.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融入社区困境及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4):45-50.

  

  [7] 李红娟.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14.

  

  [8] 李国平.运动医学与体医融合[C].南宁: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19:1.

  

  [9] 尹克峰,徐兰,周逸斐,等.人体骨骼标本在护理生体育教学的实践[J].解剖学研究,2021,43(4):462-464.

  

  [10] 王海军,陈庆合,王大江,等.基于“体医融合”的一流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14):250-252.

  

  [11] 许惠英,黄爱丽,邵金鑫.体医结合护理干预在稳定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1):16-19.

  

  [12] 马贵君,卢微,于辉.体医融合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伴代谢综合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16):2190-2194.

  

  [13] LUAN X,TIAN X,ZHANG H,et al.Exercise as a prescription for patients with various diseases[J].Sport Health Sci ,2019,8(5):42241.

  

  [14] 李宏伟,黄国强.“体医结合”智能化运动处方干预社区临界高血压人群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8):90-95.

  

  [15] 于谦,梁伟仪.中低强度体育锻炼对高血压患者康复中长期效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9,40(11):2621-2623.

  

  [16] 闻剑飞,王强,王志红,等.体医融合模式对女性血压异常人群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0(7):778-784.

  

  [17] NERY C,MORAES SRA,NOVAES KA,et al.Effectiveness of resistance exercise compared to aerobic exercise without insul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meta-analysis[J].Braz J Phys Ther,2017,21(6):400-415.

  

  [18] HAMED N S,RAOOF NALA.Effect of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diabetic obese women with polyneuropath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Phys Ther Rehabil,2014,1(1):4.

  

  [19] HAMASAKI H.Interval exercise therapy for type 2 diabetes[J].Curr Diabetes Rev,2018,14(2):129-137.

  

  [20] 吴华锋,温彩银,孔肖樱,等.基于家庭医生服务的自我管理对城乡结合地区糖尿病患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6):3212-3216.

  

  [21] FRIEDEN T R.A safer,healthier U.S.: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09—2016[J].Am J Prev Med,2017,52(3):263-275.

  

  [22] 吕家爱,陈德喜.体医结合模式运动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控制效果评估[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6,27(3):88-90.

  

  [23] 李婉玲,冯晓芳,王玫.“360”体医融合在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全程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1,35(21):3913-3916.

  

  [24] 徐月萍,许红芳,方仁泽.体医结合在社区慢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7):170-171.

  

  [25] THOMAS R J,HUANG H H.Cardiac rehabilitation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2019 update[J].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2019,21(10):56.

  

  [26] 李晓莲,谢建飞,丁四清.移动医疗在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11):1735-1739.

  

  [27] MOUINE N,MALKI BE.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in heart rate recovery of patients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J].Archiv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Supplements,2020,12(1):152-153.

  

  [28] 周友根,宋平,邓晓剑,等.认知行为疗法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及运动处方依从性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8,27(4):369-372.

  

  [29] 吴佳奇,曹小翠,陈洁红,等.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8):1245-1249.

  

  [30] 段霞.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心脏术后多学科协作康复运动模式的构建及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增刊1):14-16.

  

  [31] 胡岳秀,傅荣,苏云艳,等.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冠心病病人心脏康复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护理研究,2021,35(21):3801-3806.

  

  [32] 汪雅静,贾会英,王广宁,等.高强度间歇运动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21):3190-3194.

  

  [33] 郭晨,任弘,曹宝山,等.运动处方在癌症患者群体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4):4394-4399.

  

  [34] PEDERSEN B K,SALTIN B.Exercise as medicine—evidence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 as therapy in 26 different chronic diseases[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15,25(Suppl 3):1-72.

  

  [35] PINTO B M,GOLDSTEIN M G,ASHBA J,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hysical activity counseling for older primary care patients[J].Am J Prev Med,2005,29(4):247-255.

  

  [36] MAMMEN G,FAULKNER G.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J].Am J Prev Med,2013,45(5):649-657.

  

  [37] THORNTON JS,FREMONT P,KHAN K,et al.Physical activity prescription:a critical opportunity to address a modifiable risk factor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a position statement by the canadian academy of sport and exercise medicine[J].Br J Sports Med,2016 Sep,50(18):1109-1114.

  

  [38] 李新,孙洁,武亮,等.医体融合背景下康复治疗从业人员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0,26(4):487-492.

  

  [39] 王世强,吕万刚.“健康中国”背景下慢性病防治的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探索[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0,28(10):792-797.

  

  [40] 戴霞,陈青云,黎莹,等.糖尿病医体融合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2):39-48.

  

  [41] 郭贺,宋奥,王佶,等.体医融合健康促进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 (17):3071-3076.

  

  [42] 国家体育总局.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EB/OL].(2021-12-30)[2022-02-22].http://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01265/n20067533/c23881540/content.html.

  

  [43] 高尚尚,姚祺雯,刘鑫羽,等.保定市医护人员体医融合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20,34(12):2203-2207.

  

  [44] 李勇,李炳君.2020年深圳市医院体医融合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9):829-832.

  

  [45] LOBELO F,DUPERLY J,FRANK E.Physical activity habits of doctors and medical students influence their counselling practices[J].Br J Sports Med,2009,43(2):89-92.

  

  [46] 国英男,张玉兰,房璐,等.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5):15-16.

  

  [47] 叶春明,于守娟,杨清杰.“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1):7-10;53.

  

  [48] ASIF I,THORNTON JS,CAREK S,et al.Exercise medicine and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core curricula for US medical schools,residencies and sports medicine fellowships:developed by the American medical society for sports medicine and endorsed by the canadian academy of sport and exercise medicine[J].Br J Sports Med,2022,56(7):369-375.

  

  [49] 高尚尚,王彦,石潇洋,等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荞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21,35(22):3968-3972 .


相关文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