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网-投稿、查重、发表有保障。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

某三甲医院急诊影像学的使用现状及变化趋势

发布时间:2021-10-14 08:41:08
  摘    要: 目的 评估某三甲医院急诊影像学检查现状及变化规律,为调节医疗资源的使用情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医疗大数据平台及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就诊患者的影像学(DR、CT)检查人次。分析影像学检查人次与部位的变化规律、影像学报告完成时长,统计年均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及不同时间段急诊影像学检查人次。结果 2017—2019年急诊就诊患者305 210人次,年均增长率为4.8%,影像学检查167 079人次,年均增长率为6.7%。DR检查人次逐年减少,胸部DR占比最大(57.5%),头部DR年均减少最多(34.1%);CT检查量逐年增多,头部CT占比最大(41.4%),腹盆部CT年增长最快(33.7%)。CT增强扫描数量逐年增多,腹盆腔CT为人次最多、增强率最高的部位,头部增强率逐年升高,胸、腹盆增强比例逐年降低。单日8:00—22:00检查人次保持在较高水平;峰值出现在21:00—22:00及10:00—11:00,低谷时间为4:00—6:00。2017—2019年DR和CT报告完成时间呈较小幅波动,合格率分别为72.3%、73.4%、72.6%和89.0%、91.8%、96.4%。结论 急诊影像学检查量逐年增多,急诊CT影像学应用意识不断提升,使影像科医师工作负荷增大;分析急诊影像的使用现状及变化趋势有助于监测并调节医疗资源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 :     急诊;计算机断层扫描;数字X射线摄影;大数据;
  
  影像学检查是急诊工作中的重要技术手段,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CT是最主要的检查方式,随着近年来检查数量不断增长,急诊医学对影像学诊断的需求不断提高,检查方式、数量、人群也发生了变化。从宏观角度出发,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流程中的应用现状,是实现医学影像学医疗资源合理分配、高效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医疗大数据平台及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分析本院近3年来DR、CT检查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为调节医疗资源的使用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PACS系统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本院急诊就诊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性别不限;(2)影像学检查方式为CT或DR。排除标准:未做影像学检查或病例资料不完整。
  
  1.2、 数据收集方法
  
  在PACS系统中对急诊就诊人数进行筛选,在研究对象中筛选条件“就诊类型”为“急诊”,检查时间为每月1号至月末,分别设置“就诊医院”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通过PACS系统按月筛选所有急诊DR、CT检查患者,提取年龄、检查时间、日期、部位及方式等信息。
  
  按检查时间段(以“h”为单位)、检查部位、检查方法统计急诊CT、DR检查人次。检查部位包括头部,颈部+五官(包括眼部、颞骨、鼻旁窦、鼻骨、颅面部),胸部,腹盆腔(腹部、盆腔、腹盆腔),四肢骨关节(包括四肢骨质及各关节、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骨盆、骶髂关节);CT检查方法包括平扫及平扫+增强(简写为增强)等,DR检查方法为平扫。若患者在一次就诊过程中有多个检查项目,则分别记录次数。报告完成时间为开始扫描至正式报告审核完成之间的时长。DR、CT报告合格率分为在30min内及240min内完成报告数量占各自检查总数的百分比。年均增长率计算公式为,其中B=2019年人次,A=2017年人次,n=3。环比增长率计算公式为(B-A)/A,其中B=观察年度人次,A=上一年度人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报告完成时间不符合正态分布,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急诊就诊人次、影像学检查人次变化
  
  2017—2019年急诊就诊患者305 210人次,年均增长率为4.8%,影像学检查167 079人次,年均增长率为6.7%,以CT检查为主。见表1。
  
  2.2 、DR、CT检查部位及增强CT检查人次变化
  
  DR检查人次逐年减少,胸部DR占比最大(57.5%),头部DR年均减少最多(34.1%);CT检查量逐年增多,头部CT占比最大(41.4%),腹盆部CT年增长最快(33.7%),见表2。CT增强扫描数量逐年增多,腹盆腔CT为人次最多、增强率最高的部位,头部增强率逐年升高,胸、腹盆增强比例逐年降低,见表3。
  
  表1 急诊就诊人次、影像学检查人次变化
  
  表2 DR、CT检查部位人次变化
  
  表3 不同部位增强CT检查人次变化
  
  2.3 、急诊影像学检查人次时间段分布及报告完成时长分析
  
  8:00—22:00检查人次保持在较高水平;峰值出现在21:00—22:00及10:00—11:00,低谷时间为4:00—6:00(图1)。近三年DR和CT检查报告完成时间呈小幅波动,见表4和表5。2017—2019年DR和CT报告合格率分别为72.3%(21 003/29 061)、73.4%(18 750/25 542)、72.6%(17 511/24 112)和89.0%(19 123/21 493)、91.8%(27 084/29 506)、96.4%(36 036/37 365)。
  
  3 、讨论
  
  本研究基于本院近3年来急诊DR、CT检查情况,依托大数据平台,分析就诊人次与影像学检查的变化规律,探讨急诊影像学工作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报告完成时间的质量控制,对检查方式的合理选择提出思考。
  
  2017—2019年本院急诊就诊人次年均增长率为4.8%,影像学检查年均增长率为6.7%,影像学检查量的快速增长反映出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DR检查年均降幅为6%,CT检查年均增长率为20.2%,CT检查量的快速增长与DR检查量的减少形成了对比。究其原因,客观上来说,CT检查诊断快速、准确,对肺小结节、肺栓塞、肠梗阻、脑出血、微小骨折等急诊常见疾病的诊断具有优势[1,2,3,4,5,6,7,8,9],是急诊工作中重要的诊断工具,对明确诊断有极大帮助。同时检查方式的选择与就诊人群年龄段及疾病种类相关,儿童疾病多由炎性所致[10],并需要权衡疾病诊断与辐射剂量间的影响[11],检查方式以DR为主;而老年人多发脑出血、炎症、恶性肿瘤等[12],检查方式以CT为主。不同疾病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使CT检查数量明显增加。而主观上的原因可能为CT检查结果有助于增加医师的诊断信心,减少诊断中的不确定性[8]。因此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式需要引起重视。美国放射协会推出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13],该系统通过患者的临床特点来推荐合理的检查方式,并限制不合理影像学检查单的申请,使急诊CT检查量逐渐降低,且并没有因CT检查量的减少而造成漏诊、误诊率的增加[14,15,16]。目前可通过多学科讨论,规范影像学检查方式的选择,联合医院信息中心设置医嘱套,简化开单流程,减少不合理检查。
  
  图1 急诊影像学检查人次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表4 不同年份DR报告完成时间比较
  
  注:*与2017年比较,P<0.05(调整检验水准后);#与2018年比较,P<0.05(调整检验水准后)。
  
  表5 不同年份CT报告完成时间比较
  
  注:*与2017年比较,P<0.05(调整检验水准后)。
  
  本院急诊影像学检查24h就诊人次昼夜规律明显,高峰为21:00—22:00及10:00—11:00,低谷段为4:00—6:00。根据放射科实际工作中急诊报告时长的要求对急诊报告的时长进行评价,DR和CT报告合格率分别为72.3%、73.4%、72.6%和89.0%、91.8%、96.4%,CT与DR报告完成时间均呈逐年小幅波动。针对急诊就诊时间段人次变化规律,报告分配机制应由专人专天改为由当日门诊医师均分,增加晚间(17:00—22:00)初写报告人员,可有效减轻高峰时间段的就诊压力及夜间工作强度。在实际工作中,审核医师会对影像学检查图像进行初筛,急危重症及发热门诊DR结果优先向临床口头汇报,在初写完成后审核并出具完整报告。应协调分工合作,由急诊护士对增强检查患者进行穿刺留置套管针,提高增强检查效率;并有预见性地调整科室人员构成、医师排班制度,有助于提升报告的时效性,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同时可为规划科室设备布局、优化就诊流程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2017—2019年本院急诊影像学检查量逐年增长,CT检查发挥更大作用,影像医师工作负荷增大,对使用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有助于合理配置急诊影像仪器及人力资源,建立适合我国的影像评判标准,促进急诊影像学检查的合理规范使用。
  
  参考文献
  
  [1]PATEL S, KAZEROONI E A. Helical CT for the evaluation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 AJR Am J Roentgenol, 2005, 185(1):135-149.
  
  [2]TOPRAK H, YILMAZ TF, YURTSEVER I, et al. Multidetector CT findings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perforation that can help prediction of perforation site accurately[J] Clin RadioI, 2019, 4(9):736. e1-736. e7.
  
  [3]BOROFSKY S, TAFFEL M, KHATI N, et al. The emergency room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perforation:the role of CT[J]. Emerg Radiol, 2015, 22(3):315-327.
  
  [4]LI Z, ZHANGL, LIU X, et al. Diagnostic utility of CT for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19, 14(12):1-16.
  
  [5]MISSRIE 1, HOCHHEGGER B, ZANON M, et al. Small low-risk pulmonary nodules on chest digital radiography:can we predict whether the nodule is benign?[J]. Clin Radiol, 2018, 73(10):902-906.
  
  [6]王秀波,赵建明,杨军舰等. DR与螺旋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 15(3):72-74.
  
  [7]MALLEE W H, WANG J, POOLMAN R W,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versu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ersus bone scintigraphy for clinically suspected scaphoid fracturesin patients with negative plain radiograph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5, 6(6):1-52.
  
  [8]SIVIT C J. Imaging the child with right lower quadrant pain and suspected appendicitis.current concepts[J]. Pediatr Radiol, 2004,34(6):447-453.
  
  [9]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 519)666-682.
  
  [10]李霞.杜忠东,周仲蜀,等. 2003- -2009年北京市部分医院住院儿童疾病谱及病死原因演变[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3,28(7):537-539.
  
  [11]MARIN J R, THOMAS K E, MILLS A M,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risk disclosur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A survey of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fellowship program leaders[J]. West J Emerg Med, 2018, 19(4):715-721.
  
  [12]郭海燕楦谊洪,梅婷,等.广东省某三甲医院老年人疾病谱及性别差异[J]J广州医药, 2016, 47(1):29-32.
  
  [13]SISTROM C L.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maging:a comprehensive conceptual framework[J]. Radiology, 2009, 251(3):637-649.
  
  [14]ROGERS AJ, MAHER C O, SCHUNKJ E, et al. Incidental findings in children with blunt head trauma evaluated with cranial CT scans[J]. Pediatrics, 2013, 132(2):e356-e363.
  
  [15]KOCHER K E, MEURER W J, DESMOND J s, et al. Efect of testing and treatment on emergency department length of stay using a national database[J] Acad Emerg Med, 2012, 19(5):525-534.
  
  [16]MITCHELL AM, JONESAE, TUMLIN J A, et al. Immediate complications of intravenous contrast for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in the outpatient setting are rare[J]. AcadEmerg Med,2011, 18(9): 1005-1009.
相关文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