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网-投稿、查重、发表有保障。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论文 > 艺术论文 >

奥尔夫教学法在高校流行演唱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3-05-08 09:02:40

  摘    要:当今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除了柯达伊教学法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外,最著名的就是奥尔夫教学法。它是一个独立创造的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教学法以节奏为基础,将语言、舞蹈、表演、乐器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连接起来,以综合应用为主要的音乐教育手段,互相联系,层层递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仅适用于儿童,目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也被广泛应用。为了满足现代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高校流行演唱专业学生需要不断提升专业标准和要求,而目前高校流行演唱教学中却少有相关应用和研究。本文主要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出发,结合创新的教学模式,针对高校流行演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奥尔夫教学法在高校流行演唱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流行演唱;教学;应用研究;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将语言、舞蹈、戏剧、演唱等形式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现阶段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加深。除中小学外,高校的音乐教育也都在提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加强和提升。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一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也在高校中被广泛应用。而高等院校的流行演唱专业作为一门培养现代音乐人才的专业,自1989年武汉音乐学院在全国九所音乐学院中率先成立了“通俗演唱专业”以来,目前我国已有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本科阶段创办了流行音乐系或明确流行音乐培养方向,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流行演唱专业看似欣欣向荣,实则是处于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正因如此,在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接受创新,融合类似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等一些外来的、创新的、优秀的教学方法,结合本土文化与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课程优化,这样不断进行融合创新,学生才能对国内高校流行音乐教育进行全方位地、较为客观地梳理、认识和分析,也能够从发展的过程中找到推动流行音乐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使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健康的循环模式。

  

  一、奥尔夫教学法概述

  

  (一)背景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教育中是一种被教师广泛应用的发展方法。由德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1895—1982)于1924年创立。奥尔夫先生在开展儿童音乐教育初期发现,低龄段儿童对于节奏的感知非常敏锐,因此他认为儿童对音乐的学习应当从节奏、律动感的培养入手,例如先从不同的打击乐器中找到音乐节奏的规律和趣味;然后再逐渐加入不同的音乐以及旋律等,这就是早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形成。而到了1920年初,欧洲哲学、文艺以及心理学兴起,当时的人们更加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提倡“回归自然”“原本”,这种思想观念不断影响着当时欧洲的社会和艺术发展,而此时,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新音乐教育体系在欧洲等国家被广泛应用,这些让奥尔夫先生意识到音乐教育必须和节奏、动作、律动进行融合,于是1924年奥尔夫先生和舞蹈家哥特女士创立了一所全新形式的学校“京特音乐舞蹈学校”,从此奥尔夫走上了对音乐教育进行改革创新的道路,也就形成了现在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二)主要特征

  

  1. 贴近本原

  

  奥尔夫通过研究对比,提倡让孩子通过实践、探索和即兴发挥来学习,以学生本身为主体,通过“原本”音乐形式,找回人类最接近自然的感觉。而所谓的原本,也就是指最原始、自然的,但是同时能够表达情感、诉诸心灵,能够展示真实自我的一种形式。它必须是非常具有表现力以及感染力的,也必须能够经得起时间的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因此奥尔夫先生曾说:“走遍世界的,不是我为表明这个理念而编写的东西,而是这个理念本身。”

  

  2. 综合创新

  

  奥尔夫音乐形态是从原始、自然的音乐中提炼而来,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形式,而是将律动、舞蹈、语言、戏剧等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以综合性为主的音乐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全面投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能动性,能够多元化地将他们的音乐本能发挥出来。儿童可能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聆听一个特定的声源,然后通过倾听、辨别,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来自身边日常或者是在大自然当中可能出现的声音。例如:小蜜蜂嗡嗡地呢喃、雨滴落入池塘的声音、春风的呼吸声等等,然后儿童会尝试着用嗓音训练去模拟场景声音,用声势律动跟随音乐进行拍打,并且可以利用戏剧化的带有剧情的方式去综合表达,最后还可以利用手中的画笔将这些故事或者场景以视觉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互相配合,沉浸式地投入到艺术世界,也让音乐课堂更加生动与丰富。

  

  3. 即兴创造

  

  即兴创造并不是指提前有所准备或者提前编排,而是沉浸其中,有感而发,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去安排课堂任务。日常所面对的部分学生大都努力刻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对匮乏。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课堂过于制式化,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另一部分是由于课程设置有所欠缺,缺乏对学生即兴能力的培养,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引入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融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强化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本能去创造音乐,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掉束缚,自由发挥想象。

  

  (三)主要内容

  

  1. 节奏朗诵及语言训练

  

  奥尔夫教学法中,提倡人的本能才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所在,所以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应当遵循其原本的自然趋势。他还强调构成音乐的要素基础应该是节奏,而非旋律,旋律离不开不同节奏型的搭配,而节奏却可以剥离旋律而单独分离出来,因此,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节奏和律动是音乐的“发动机”,没有节奏和律动支撑的旋律是无法成型的。正因为如此,奥尔夫认为,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应该从节奏开始,与此同时,结合带节奏的朗诵、带节奏的肢体律动和带节奏的打击乐训练等形式,训练和培养儿童的乐感。节奏朗诵是将音乐节奏和艺术语言相结合的一种嗓音训练方式。节奏朗诵训练中一般是将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含义的字、词融合起来,组成节奏单元,进行音乐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强学生对于语言和节奏的理解,培养学生乐感。节奏朗诵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字、词、句,也可以是儿歌、民谣、游戏语言,更可以是一些由唇、齿、舌和气息振动为基础发出的具有音乐特性的无意义音节。

  

  2. 声势律动及体态律动训练

  

  声势律动教学法是奥尔夫教学法中一个非常重要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不管在儿童的音乐教育中,还是高校的音乐教学或者学前教育中,都被广泛应用,并且教学反馈良好。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声势律动教学法一般要求教师或者学生用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律动,配合不同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发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根据拍击部位的不同,发出的声音往往也不相同。例如:拍手的清脆声;拍腿的闷响声;拍肩膀、跺脚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节奏训练。这种声势教学法不仅要求学生对声音的听辨能力敏锐,对学生的反应能力、音乐节奏律动的感知能力,以及记忆力都有非常好的训练效果。通过对学生身体上的律动培养,强化学生的节奏意识,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促进学生听、辨、记、思、创新等多方面的培养与提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提升音乐感知能力。体态律动教学法一般指的是在旋律配合节奏的音乐当中,用身体配合动作和音乐做出一定的肢体律动,进而达到训练乐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通过肢体和音乐的协调让学生身心平衡发展,是一种能够通过节奏和律动练习发展儿童乐感的基础教育手段。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就有非常多用身体动作及肢体律动来训练乐感的例子。就像用身体动作去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力度、音高、速度等,另外还会包含一些很简单的小型曲式结构,比如三段体、变奏曲、一段体等。通过奥尔夫体态律动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力、注意力,还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平衡发展,进而培养学生乐感,提升使用音乐表达自我的能力。

  

  3. 打击乐器训练

  

  在奥尔夫教学法课堂中,教师常常让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打击乐器,结合乐曲本身的旋律和节奏,即兴进行编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对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也需要通过手、眼、口等协调配合,全身心投入,进而提升音乐学习效果,这就要求音乐课堂不能枯燥无味,音乐技能课学习不是让学生一遍一遍无休止地进行机械式训练,而是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音乐当中,学生通过敲击不同的节奏型,感受歌曲强弱,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只有学生对音乐学习有兴趣,且全身心投入其中,他们才能够不断用心感受、感知不同的节奏和律动,然后他们才会与音乐作品产生强大共鸣,这样不用一遍遍进行机械训练,也能够高效提升自己的音乐演唱能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不同的感受,领悟音乐赋予不同作品的意义。

  

  二、高校流行演唱教学现状

  

  在高校音乐教育各专业中,流行音乐专业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虽然一段时间内发展迅速,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晚、时间短,也就自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系列阻碍发展的问题。例如:流行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匮乏;原有本科艺术教育模式与流行音乐教育实际发展需求不匹配;流行音乐人才培养质量出现偏差等,导致中国流行音乐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环节日渐脱钩。而在高校流行演唱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针对日常的专业课也常出现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问题

  

  从历史原因来看,流行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时间较少,一般每周一次专业技能课,教学时间不足。声乐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分析作品以及进行演唱,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学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熟悉伴奏,不断打磨作品,但是目前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无法保证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要点。

  

  (二)基础节奏问题

  

  一般高校流行音乐专业采用专业技能课程培养方案,并且结合了艺术团体排练与实践课程、各种不同的项目课程,以及各种社团训练等多元化的综合培养模式,不但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创作能力培养。但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与原定方案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学生基础性节奏问题比较多,无法区分节奏重音,导致学生演唱能力停滞不前;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节奏朗诵训练能够将歌词训练、基础重音训练融入其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明晰逻辑重音,准确把握歌词律动。

  

  (三)歌曲律动问题

  

  在流行演唱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艺考时为了应对考试,大量演唱考试曲目,死记硬背音乐节奏与旋律。进入专业院校后,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这时候掌握音乐节奏就显得非常关键。在流行演唱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因为缺少律动训练,导致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由于流行音乐起源于国外,并且演唱风格具有娱乐性、大众化、多样化等特点,包括流行、节奏布鲁斯、波萨诺瓦、乡村民谣等;国内流行音乐作品以民谣、摇滚、抒情为主,大部分流行音乐都需要结合歌曲本身独具特点的律动节奏进行表演和演唱。但是高校流行演唱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因为心理原因、实践经验不足、舞台演出经验少等原因,或者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舞蹈类课程,也没有进行过体态律动训练而不协调,造成选歌思路狭窄、风格单一的问题,从而无法准确将歌曲意蕴完整表现出来,也无法展现出演唱风格,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止步不前。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高校流行演唱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

  

  (一)语言在流行演唱歌词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人声作为一种身体自带的“乐器”,不管从生理还有发声原理上,都跟语言有许多共通之处,例如:呼吸、咬字、音色等等,而将语言与声乐教育相结合,是奥尔夫教学法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尤其在高校流行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呼吸方式与奥尔夫教学法相同,都是以腹式呼吸作为发声基础,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日常训练中,教师常常让学生朗诵歌词,如果将奥尔夫教学法融入流行演唱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将歌词与节奏朗诵结合,通过节奏作品谱例,根据不同的节奏型做不同的节奏朗诵训练,再通过绕口令的方式引导学生集中唇部力量,最后纠正歌词的咬字,在节奏律动中感受作品每一句歌词的快、慢、强、弱等,这样就可以更好、更直观地表达作品的含义与音乐语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表达。例如:歌曲《如愿》,“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孩子们啊,安睡梦乡,像你深爱的那样……”在演唱之前,学生就可以采用先用手拍固定节奏的方式,进行节奏朗诵。咬字、吐字、转字在流行演唱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部分,所以在这个部分学习中,更要引起重视,加强咬字训练,同时综合气息去表达不同的强弱变化和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中有本质上的突破和飞跃。

  

  (二)肢体动作在流行演唱中的运用

  

  在高校流行演唱中,体态律动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的基石还是节奏。把握好节奏就掌握了音乐教育的灵魂,而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律动能力的教学方式,通过奥尔夫律动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力、注意力,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平衡发展,培养良好的乐感,还有自如的音乐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之对流行演唱产生更高水平的认知与理解。奥尔夫体态律动中的“律动”指的是旋律与韵律,这是一种与音乐体态相协调的运动,同时也是所有律动都离不开音乐的原因。与歌唱、奏乐或舞蹈相比,音乐律动更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并且容易被所有年龄阶段的初学者所接受。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专业技能的学习成为一种压力,那就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压力越大越唱不好,越唱不好压力越大,这种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全身心地将身体律动融入音乐世界当中,用自己的肢体、表情、演唱自由演绎,用独特的视角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来提升学生的编创能力。

  

  (三)伴奏乐器在流行演唱中的运用

  

  流行音乐演唱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节奏型以及旋律听懂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与情绪,声音乐器需要与配器音乐节奏和谐统一。而在高校的流行演唱专业教学中,由于大部分教师是从美声或者民族专业转为流行音乐教师,所以很多的流行演唱教师缺少流行音乐学科需要的艺术性与全面性,造成很多学生的声音缺乏塑造能力,选曲风格单一狭窄,以抒情性的流行作品为主,这就会使得学生常年听到的伴奏配器都是类似、雷同的风格,对于新的风格接受能力慢,例如从抒情换成r&b曲风,学生的演唱声音线条还是跟抒情风格相同,与r&b的音乐节奏线条完全不符合。在流行演唱中,伴奏的配器非常重要,不同的配器表达出的情感完全不同。以经典民歌《嘎达梅林》为例,在女声组合黑鸭子演唱的版本中,传统的马头琴配合呼麦,用传统的配器方式结合抒情唱腔表达演绎;而在彝人制造乐队演唱版本中,则使用了以电吉他、贝斯、架子鼓等流行乐队的配器方式演绎,用摇滚风格去表达草原人民对军阀的反抗,味道和情感以及听者的感受完全不同,因此,在流行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听不同的配器版本,在歌唱中加入不同的乐器,让学生根据节奏进行即兴创编等,这样会让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提升对节奏的掌控力,让他们能根据不同的歌曲变换不同的节奏型,感知不同风格作品音色和节奏,为多元化的流行作品演绎打下基础。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欧美流行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和传播,国内流行乐坛开始呈现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状态。为了加快我国流行唱法和欧美唱法的同步发展,这就要求必须研究流行音乐演唱规律,掌握不同歌曲的演唱风格,提高对当代流行音乐的理论品质。笔者认为,流行演唱教学改革只有着眼于基础教育,将多种优秀的音乐教学法融合进流行演唱教学中,将以奥尔夫教学法为代表的新的教学法与新时期学生需求和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为中国的流行音乐教学发展开拓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钟恩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 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音乐教育哲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

  

  [5] 曹洋.目前我国流行音乐教育现状之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03):151-154.

  

  [6] 张岚,张艳萍.对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二)[J].民族音乐,2010(01):108-109.

  

  [7] 解学初.流行音乐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8] 杜鹏宇流行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新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4):233-234.


本文标签:
相关文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