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网-投稿、查重、发表有保障。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论文 > 文学论文 >

老城的困惑与重生——对王方晨城市题材新作中传统文化的辨析

发布时间:2023-01-14 10:46:40

摘    要:王方晨的城市题材新作将传统与西方的冲突具化为个人的矛盾、挣扎和平衡,展现了老城的困惑与重生。一面是抗拒,书写个体对于城市空间的焦虑,其中有对淡漠人际关系的不安,对“动物性”人类文化的逃避,对个性被淹没的反抗……另一面是重构,王方晨重返传统挖掘“群己平衡”等合理因子,对传统文化有消解,有改进,也有坚守,尝试在西方模式之外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与城市文化。


关键词:方晨城市文化人际关系;个体困境,群己平衡,


王方晨的《老大》《公敌》等乡土小说创作,深刻剖析了社会生活,融汇了对于人性与生命的思考,挖掘了乡土的“中国性”,深获业内认可与赞誉。其后,自“老实街”系列开始集中转向城市题材创作,这对于在城市生活多年的王方晨来说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虽然作品故事背景由乡土变为城市,但他没有在巨大的城市中迷失掉个人特色,仍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所表达的人性与文化的思考也具有内在同一性。本文围绕王方晨的城市题材新作,具体探讨他对当下城市人生存困境的关注,以及对当代中国当代城市文化发现、批评和构建。


一、对城市冷淡人际关系的焦虑

传统乡土社会人的生活常态是“生于斯,死于斯”“终老是乡”①。空间限制了人际交往与外部活动,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精神生活建立在稳定的人情环境中。正如费孝通所说,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其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面对困难时,传统乡土社会往往依赖“关系”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一种权力。故而人们每每碰面都尽量表现出自己的热情与风度,人际关系亲热。与传统乡土社会不同,受西方影响,市民之间的利害关系渐渐开始建立在经济原则上,是“无情”的,当代城市的人际关系要淡漠许多。王方晨敏锐地捕捉到这种人际关系由密至疏的现象,在近期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如《微生细语》②中主人公即使在同一个屋檐下也感到自己远离了他人,被抛在另一个世界,一直照顾自己的大姨也变得越发清冷。《婀娜万福》③中谢自珍总是悄悄躲避着别人的注意,孤单又不合时宜,在单位甚至整个济南城都没有关系亲密的朋友。《麦河的恩典》④中林太太也是这样一个形象,她几乎对家庭之外的所有人事漠不关心,不轻易与人接触。甚至“这种表面上的矜持的实质不仅仅是冷漠,而且,我们往往可以意识到,还带点儿反感,是一种拘谨和排斥——在某种情况下产生密切接触的同时又产生憎恨和斗争的排斥”⑤。因此,林太太即使迷了路也不会问人;即使身处人流鼎盛的广场也感觉与他人相隔很远;客人在她家从不久留,并非主人不请坐,而是感觉坐不下。这种淡漠似乎具有某种“感染性”,让林太太与他人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隔膜。


由淡漠而生的隔绝为个人带来安全感,但也带来情感缺失与精神的无所依傍。现代城市瞬息万变,面对层出不穷、纷至沓来的物像,人们建立起自身的防卫系统,“对那些现象的反应都被隐藏到最不敏感的、与人的心灵深处距离最远的心理组织中去了”⑥。城市人不再一一对外界环境作出反应,渐渐习惯于淡漠的人际交往关系。正因此谢自珍(《婀娜万福》)在甩掉同行伙伴之后才能慢慢镇静下来;在没有任课的时间里,一直躲在家里才能感到安全。也正因此,在遇到困难时,林太太不想接受他人的帮助;在遇到悲伤时,她不需要他人的安慰。当她在广场上泪流满面,没人多看她一眼时,反而使她能够安心地沉浸于对亡夫的思念。仿佛一切的好意与关注于她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一切的冷眼旁观才能使她舒适自在。凡事靠自己,尽管年纪已老,却能熟练使用先进的互联网支付手段。行走于城市间,人际关系的冷漠使她获得安全感,得以与外部世界的纷繁互不打扰。曾经家庭的温暖可以使林太太不在意与家庭之外的人的情感联系,不自觉形成淡漠的相处方式,丈夫和女儿足以弥补淡漠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情感缺失。可丈夫的离去使家庭彻底破碎,失去了家庭庇护的她行走于广漠的城市间,产生了难以自持的孤独。“天地之大,哪里才是她该去的地方?这样孤单单抛头露面,一时间似乎成了老女人的羞耻……”(《麦河的恩典》)仿佛失去了所有精神寄托,变得无依无靠。


打破淡漠人际关系,以援助他人的方式拯救自我,确立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弥补情感缺失。《微生细雨》中的主人公面对人与人的隔膜,决定再次闯入大姨的世界,勇敢表达内心,每一天都努力跟老街建立各种联系,凝聚起一家十几口子。而《麦河的恩典》中的林太太,面对一人独行的孤独与“羞耻”,也终于向外部世界主动伸出了橄榄枝,但她的选择是饶有意味的。林太太没有选择追求者张汉,不但未因张汉的关注而排解一丝孤独,反而倍感拘谨与不适。她也没有选择向久未联系的女婿求助,女婿的电话变成空号,林太太反而如释重负。她既担心打扰或拖累女婿,自讨没趣令人厌烦;也担心女婿的好意会带来心理负担与不必要的麻烦,打破自己原本的生活轨道。与张汉和女婿不同,在与麦河的交往中,林太太可以为麦河提供金钱上的帮助,麦河可以为林太太提供关怀与陪伴。这样一种交换,二人各取所需,令人联想到现代城市“等价”的经济原则,林太太与麦河处于对等的地位,而不是对女婿的情感绑架。林太太无法接受他人莫名的关怀与照顾,她需要通过自己的付出而取得回馈,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其次更重要的是,林太太与麦河都是在城市中受到伤害的人,林太太的伤害来自家庭的破碎,使其无法抵御城市的陌生;麦河的伤害来自他人的冷漠、恶意误解与暴力。两个有情感缺失的人可以相互理解,得以相互取暖。但林太太的努力最终还是荒废了。在故事的结尾,获得林太太所有财产的麦河还在抵抗着偷窃的欲望。她用尽力气迈出自己的世界,尝试去温暖另一个人以确立自身的价值,到底能否彻底改变麦河,填满他内心曾受到的伤害,还是问号,所幸一切尚在林太太的掌控之中。


人际关系化密为疏,是由传统乡土社会向西方现代社会转变而产生,是“大势所趋”。似乎城市越大,人情越淡薄,个人越封闭,传统礼俗也逐渐式微,这引起老城人的困惑。老城中的个体尝试对淡漠的人际交往方式进行反抗,对情感创伤进行弥补,但并非所有人都取得成功。


二、对“动物性”等城市文化的挣脱

城市建构出“动物性”的人类文化,淹没人的个性,对此个体产生抗拒。


在王方晨以往城市题材的作品中,不乏将人看作动物的想象,表现个人的渺小与无力。在《新狂人日记》⑦中,嫂子是煽动贝壳的河蚌,妻子是母鸡,小人物是皮球上的蚂蚁,男人窝囊得像条被千万人撵着的狗。《美人儿无敌》中老许探着瘦长的脖子,舌头像狗一样地耷拉出来;万同贵在仓库里乌黑的屋顶底下,像只不见天日的老鼠。《黄豆历险记》⑧主人公则总梦见自己是一只飞不出屋子的鸟。详析新作《今天好美》⑨,女主人公兔姬是老城济南中的普通一员,她日复一日地赚钱还房贷、养育子女、帮扶接待老家亲戚,生活稳定、平淡却又无趣。在家庭生活中,兔姬与丈夫在精神上几乎是没有交流的,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愉悦感、自我价值感。生活不好不坏,没有激情,也没有目标。兔姬在城市中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却不似生活在城市,而仅仅是像动物一样生存。兔姬也总是把人看成动物,当她看到“一个大人带一个孩子”,就联想到“一只大兔子带一窝小兔子,一只大老鼠带一窝小老鼠”(《今天好美》)。包括自己的丈夫、主管也被她联想为老鼠、大象。在这里动物变成一种象征符号,展现出个人被压抑的、异化的病态境况。


似乎城市越发达,个人的特殊性越容易被淹没。齐美尔认为,“因为分工越来越细,对人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单一化。这种情况发展到极点时,往往就使作为整体的人的个性丧失殆尽”⑩。而且城市闪现着令人应接不暇的各种印象,这些印象的长期刺激使人变得“傲慢”,觉得事物差异的意义和价值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特点渐渐不被感知。因此置身于城市间,兔姬难以表现出独特个性,引起他人的关注,泯然若万千众生。面对城市空间的压抑,个体拒绝精神匮乏的动物性,希望能够证明自我存在的特殊性。兔姬选择逃离,躲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在网上她可以因姣好的面庞备受青睐,网络流量和成功男士的欣赏给了她挣脱平庸的勇气与底气,满足了她在现实中得不到的精神需求,为她带来飘飘然的幸福感。兔姬在两个空间之间得以维持“畸形的平衡”。


但这种“畸形的平衡”很快被打破,伴随着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矛盾升级,个体又陷入个性欲望与家庭伦理之间的困惑之中。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建立在个性基础上,个体对家庭的依赖已渐趋减弱。高力克曾探讨现代家庭与个人关系的变化问题,采纳了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的观点,认为家庭曾经消灭了人的个性,现代社会的形成伴随着个人的“抽离”。“我们起初的自我认识深深植根于社会中,我们基本的身份是父亲、儿子或部落成员。只有到后来,我们才逐渐认识到自己首先是自由的个体。”⑪一面,个人的觉醒与“抽离”使家庭地位迅速下滑。另一面虽然家庭伦理的约束力渐渐松动,面临考验,但传统道德观却仍在普通国人的思维之中留有深深烙印。有关家庭伦理与个性欲望的冲突在王方晨以往的城市题材作品中多有体现,如《爱情猪皮戒》《女病图》《遗情录》等,与以上几部不同的是,新作《今天好美》则对于个人面临选择时内心挣扎与摇摆的刻画要更加细腻。兔姬在网络空间彰显自我、期许实现欲望的同时,也受到现实空间家庭伦理的制约,两个空间冲突不断,兔姬像是二者之间的困兽。即使在崩溃的边缘选择了背叛家庭,可幻想的破灭迫使他在家庭伦理与个性欲望之间继续挣扎,找不到出口。


不同于那些沉迷于繁华街市、高端奢靡生活的城市写作,王方晨往往从城市最常见、最平凡之处着手,注目于上班、下班、骑电动车接送孩子、刷微信、跑保险等日常生活细节。由平常到本质,将传统与西方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具化为老城中每一个个人的矛盾,体会城市中普通人内心的困苦与挣扎。他所展现的不是那些站在时代前沿激进又坚定的先锋人物,而是表现出内敛的普通国人是为何困惑、“拧巴”的,以及如何反抗、挣扎和平衡的。尽管这些个人不具备抗争能力,抗争的方式是错误的,甚至抗争的结果是失败的。但展现老城人的困境与潜在能量、展现抗争与摇摆本身就具备意义。


三、传统智慧中的“群己平衡”与现代化城市的建构

个人与集体之间总存有潜在矛盾。中国古代在政治等级、家族伦理、经济产业地位上均以集体和谐为目标,但却抑制了个人与个性的发展。而西方极度鼓吹个人主义,则会导致自私自利的“为我主义”萌生,进而威胁群体利益。在受到传统熏陶与西方浸润的当下,群己之间如何平衡是需要关注的一对矛盾。有文学史指出,在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主要矛盾后,一些新的具体矛盾就开始露出头角,除集体与个人之外,还有民主与管控,精英与大众,东方与西方等,而城市则是集中展现各类矛盾、各种变化的前沿地带。这些矛盾是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但目前均没有明确而稳定的理论阐发,只能以一种不确定的形式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应该更多的关注当代作品中是如何展现这些矛盾,如何解决或如何未解决矛盾的。


“老实街”系列潜在地展现了传统“群与己”之间的微妙平衡。在新作《凤栖梧》⑫中,首先作品挖掘了主人公苗凤三一己之精神内涵。苗凤三是“不招摇”的,他深藏功夫却不显露,小丰兴师动众地一再拜师,甚至雇人耍花枪挑衅,他都只推说不会功夫;一块“凤栖梧”的牌匾就能让他惴惴不安,深怕不谦逊。苗凤三也是淡泊无争的。从外在形象上就能看出他没有“老想发财的意思”,与世无争的,总是和颜悦色,怡然自乐,脚步翩然,“倒像缙绅名流”。苗凤三还是体面好礼的。他凡事看破不说破,有想法背后去琢磨,表面要维持着体面,给人足够的尊重,待人接物但求一个礼字。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个不招摇、淡泊无争、体面好礼的“一己”背后,其实存在着一套群体的“监督系统”。在王方晨的长篇小说《老实街》⑬中,“我们”这个群体一直贯穿全书,是老实街人的代表。尤其是《大马士革剃刀》《世界的幽微》《歪脖子病不好治》等篇目,“我们”更是频繁出场,“我们”可以表达难过、恐惧、担心的情绪;“我们”有老城尘封的记忆同时也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遗忘;“我们”与人为善,是一个有集体性格的群体;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思考,或怀疑、或坚信、或判断。新作《凤栖梧》中“我们”作为群体的象征也一直在故事中“评头论足”。如小丰拜师场面十分体面,认为苗凤三还不收徒就是德行“欠了”,这时“我们至少对苗凤三有了点意见”;得知小丰原来是戏耍苗凤三,对于苗凤三坚决不收徒这件事“我们又觉得痛快了一些”。作为老实街所有个体的评判者,首先“我们”对是非具备准确的判断能力。其次作品中提及这个群体也是老实厚道的。正因如此“我们”也要求个人厚道。在老实街,个人往往自觉遵守淳厚礼俗,令群体敬佩。如若不然,就会受到群体的批判。“我们”成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约束力,个人在群体的监管之下知节、慎行。每个厚道的个人最终汇聚成一个厚道的群体,而一个厚道的群体又监督着个人,使社会朝向积极方向发展。在这里,“群”与“己”之间的关系不再紧张,在传统社会“厚道”的标准之下二者关系得以平衡,相辅相成,共促发展。


“老实街”系列充满传统智慧的回响,蕴藏着的传统精神的内涵。王方晨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合理元素,但却并不是为了重返传统,而是在尝试建构老城的未来,让老城在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之下仍能焕发出中国的韵味与情味。


在作品中,王方晨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非常复杂。细读《凤栖梧》不禁令人想起老舍的《断魂枪》,《断魂枪》沙子龙一句“不传,不传”展现了他的自负与自弃。《凤栖梧》则不同,苗凤三放弃手工馍馍变为纯粹经营,适应人们口味调整馍馍的种类,还拓展相关业务,使馍馍房长盛不衰,这是他懂得与时俱进;苗凤三猜测鹿邑夫把牌匾当作草标,心想:“怎么成了卖的?他接受不了。可是苗凤三又不禁笑了。卖,又有什么不妥?不过是卖馍馍。”(《凤栖梧》)这是他消解了一部分传统的偏见以及标榜的“体面”,更注重务实;谨遵师父嘱托,谦逊低调不招摇,不为名利而招收徒弟,这则是他的坚守。苗凤三对于传统文化有消解、有改进、也有坚守,也从侧面体现出王方晨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这在以往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如《麒麟》⑭中白齐格将兴国寺的大师称为“歪嘴秃头”消解迷信,认为自己原本就是自己的大师;聂保纯为人规矩,有口皆碑,却不被口碑束缚,灵活应变整治恶人。《元亨利贞》⑮中老奥街消逝了,居民对于活神仙广颡公的信任陡然瓦解,但李明知家的玲珑阁却被坚守,立于现代商厦之中,成为新奥街的街心。在这些不断被拆迁的老城老街上,西方现代意识与传统力量不断交织。王方晨从传统老城一方展开叙述,而非站在西方的角度审视传统,传统当然有需要被消解的部分,但同时也有可以改进、必须坚守的地方。


对于王方晨的“老实街”系列小说,有人认为它的本质仍是一种乡土小说。其实倒也不必把带有传统社会心理、行为模式的城市生活小说划归至乡土。传统文化因子不是乡土的特有产物,城市也可以具备传统的基因与灵魂,传统文化存在于比乡村与城市更高一级的框架中。西方城市的发展模式不是现代化的既定模式,现代化的实现可以存在多种路径,中国城市可以在传统之上建立属于自身的现代化模式。这里的矛盾与其说存在于传统与现代化之间,不如说是存在于本土与西方之间。华夏文化绵延至今,融汇了太多他者文化,最终成为一个浑融的整体。这是历史上面对他者文化冲击时,古老的中国智慧往往选择的方式。“老实街”系列挖掘、坚守部分传统文化,同时借鉴西方文化来消解、改进部分传统文化,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城市,使老城重生。


王方晨的城市题材新作探讨老城的困惑与重生。其中,对冷漠人际关系的焦虑与在城市空间之下的挣扎,表达的是日常生活层面个体的困惑与困境。而老城的重生道阻且长,其中也包含了中国传统如何在西方的强势影响下与时俱进发展、焕发新生机的问题。以上是当下面对现代化不能绕开的焦虑与困惑。


注释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2王方晨:《微生细语》,《山花》2020年第12期。


3王方晨:《婀娜万福》,《芙蓉》2020年第6期。


4王方晨:《麦河的恩典》,《作品》2021年第4期。


5(6)(10)[德]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涯鸿、宇声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第267、260、276页。


6(7)王方晨:《新狂人日记》,《作品》2018年第5期。


7(8)王方晨:《黄豆历险记》,《芙蓉》2014年第5期。


8(9)王方晨:《今天好美》,《雨花》2020年第12期。


9(11)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东方出版2019年版,第22页。


10(12)王方晨:《凤栖梧》,《北京文学》2021年第5期。


11(13)王方晨:《老实街》,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


12(14)王方晨:《麒麟》,《作品》2015年第10期。


13(15)王方晨:《元亨利贞》,《中国作家》2019年第6期。


相关文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