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网-投稿、查重、发表有保障。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

基于价值共创的智慧物流平台生态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05 08:57:28

摘    要:传统物流体系已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智能技术的驱动下,传统物流快速向智慧物流升级。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旨在改变物流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状态,促使各参与主体共同实现价值共创。基于价值共创理论,以我国最大的智慧物流平台传化网为研究对象,从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智慧物流生态体系的价值主张、基于强化平台竞争的资源整合能力、营造良性物流生态体系的价值实现三个方面对智慧物流的生态体系协同机制进行剖析,并构建智慧物流生态体系模型。对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智慧物流供应链相关研究具有理论贡献,同时,对物流行业持续改善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等方面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智慧物流;价值共创;生态体系;资源整合;案例研究;


Research on Ecosystem Construction of Smart Logistics Platform Based on Value Co-creation

LI Liwang HUANG Dehai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Abstract:

Traditional logistics enterprises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growing diversified logistics needs of users.Driven by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artificial intelligence,Internet of Things,and block chain,traditional logistics is rapidly upgrading to intelligent logistics.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system aims to change the unbalanced state of logistics demand and supply,so that all participants can realize value co-creation.Based on the theory of value creating,with the largest China’s smart platform Transfar logistics network as the case study object,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ecosystem of wisdom logistics synergy mechanism and then constructs an ecological wisdom logistics system model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service value proposition of smarted logistics ecosystem supported by t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resource integration capacity based on the strengthening competition of logistics platform,and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benign logistics ecological system.It has 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of customer-oriented smart logistics supply chain,and a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o continuously reduce the cost,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service efficiency.


Keyword:

intelligent logistics; value co-creation; ecological system; resource integration; case study;


物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战略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规模逐年增长。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335.2万亿元。在社会物流中,公路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其两端连接着大量的制造业企业、数十万家中小微物流企业及数千万名货车司机。然而,传统物流体系存在很多现实问题:物流企业规模参差不齐、布局分散、管理混乱;物流信息标准制定落后甚至缺失;缺乏行业联动及具有资源整合能力的平台;政府监管滞后,亟须健全的政策措施。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整个物流服务行业效率低、成本高、服务价值低,难以满足企业日益丰富的物流服务需求[1,2]。中国物流行业急需转型升级,如何改变物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局面,便成为全行业的期待[3]。


随着互联网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不断推动物流市场向前发展,新技术与物流业紧密联系,并碰撞出巨大的创新动力,智慧物流等新模式和新业态顺势而生,为传统物流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多约束多目标满足各行各业降本增效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价值[4]。智慧物流最早由IBM提出,具有实时、互联、共享、智能等特点,以智能技术为支撑,实时匹配物流企业服务供给和制造企业客户需求,同时,连接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四大运力体系,共同促成供应链物流的精细化科学管理及价值共创[5]。然而,如何构建智慧物流生态体系,智慧物流平台各参与主体如何共同参与价值共创?已有研究中少有人研究此类问题,因此,构建基于价值共创的智慧物流生态体系,是当下传统物流企业创新服务和转型发展的重要研究命题。本研究基于价值共创理论,以我国最大的智慧物流平台传化网为研究对象,从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物流服务生态价值主张、基于智慧物流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营造良性物流生态体系的价值共创三个方面构建智慧物流生态体系模型。


1 文献回顾

随着服务经济及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价值共创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青睐。1993年,Nomiann & Ramirez[6]最早研究价值共创的概念,阐述了价值链中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交互活动是价值创造的前提。已往有关价值共创理论的研究主要从消费者体验和服务主导逻辑两个视角进行:前者认为企业的价值由客户和企业共同创造,侧重二元关系的研究[7];后者认为服务是经济交换的根本,各参与主体通过资源整合与服务交换共同创造价值,传统的行业边界打破,参与者更多,关系更为复杂[8]。在物流服务研究中,价值共创过程可分为学习、创新、结果三个主要阶段[9]。随着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链上的功能和流程最大限度地开放,平台引导顾客、物流企业及物流中介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的对话、需求的反馈、业务产品的开发、服务的优化等价值创造过程中,通过整合服务生态中的操作性资源对客户推出个性化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10,11]。换句话说,客户发挥的作用开始多元化,其既是物流服务的消费体验者,又是价值共创的参与者,参与者通过价值选择、价值提供和价值沟通等活动共同推动价值共创[12]。


其中,在网络经济环境中,价值主张与资源整合是推动价值共创的两个基本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3]。价值主张是价值共创的基本要素,是共创体系的指导思想来源,有意义的价值主张能有效统一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资源整合是价值共创的关键环节,价值共创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通过应用、共享、连接、整合、提供等互惠性交互活动,使得已有资源实现价值增值[14]。为了进行高效率的资源整合并实现价值主张,还需要物流平台提供充分的价值共创保障机制。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物流服务的资源边界、市场边界已逐渐被打破,物流生态体系价值创造的模式需要重构与转型升级[4]。本文主要基于智能技术的平台价值主张、资源整合、价值实现的初步理论框架来指导研究与分析,并构建智慧物流平台的生态体系模型。


2 智慧物流平台生态体系构建分析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主体之间彼此依存、联系紧密。同样,智慧物流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在智能技术的支撑下,客户、物流企业商、物流中介、服务平台等参与主体都作为流程节点共同参与产品开发、设计、消费和售后服务等价值创造过程中,并通过整合赋能、连接共享、融合创新等方式构建智慧平台物流平台生态体系[15]。智慧物流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是生态主体多方需求的共同作用,也是资源整合、价值共创的必然结果。本研究选取我国最大的物流公路港传化网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从企业价值共创的三个关键环节:物流服务平台价值主张、资源整合、价值实现来构建智慧物流生态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传化集团创建于1986年,其中,传化智联(简称传化网)专注于物流服务,拥有全国化的城市物流中心网络,以互联互通的网络资源优势,提供供应链一单到底全链条服务,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基础形成智慧物流平台生态系统[16]。传化网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利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平台进行资源集聚、智能调度、全链条协同,为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提供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2021年,传化网公路港整体入驻率达90%,入驻企业10 791家,年货车流量高达4 818万辆,港内营业额达720.2亿元(据传化智联2021年年报)。在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阻击战中,传化网智慧物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端连着物流企业和货车司机,另一端连着生产制造企业,实现了发单、接单、货物轨迹全程追踪、订单支付、金融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帮助物流企业高效保障应急物资流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共创。


2.1 价值主张:打造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智慧物流服务生态体系

根据价值共创理论,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智慧物流服务平台推出价值主张,顾客决定价值创造的结果[12]。智慧物流的核心是平台以智能技术为支撑,为物流服务供应链参与主体提供在线化、数据化和智能化的价值服务。智慧物流平台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深入挖掘和分析顾客需求和反馈,提出满足各行各业顾客个性化、定制化的价值主张。其中,智能技术为资源整合、融合创新、信息共享和互动提供支撑,从而使得顾客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物流价值创造过程中。


传统物流状态下,物流产品或服务设计不能满足较高水平的用户体验,整个过程的价值创造与形成都缺乏双向的互动,传统物流已无法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构建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信息技术平台和商业模式是传统物流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和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平台鼓励各方参与主体共同创造价值赢得市场主导地位。智慧物流产业链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强调用户、云、端各要素之间的多维、动态互动,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向上游延伸参与资源供给与技术研发,向下游延伸掌控市场推广与产品开发。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并在上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基础上实现价值增值,价值增值过程持续到用户环节,最终归结于满足用户需求。


智慧物流平台以城市物流中心、智能系统、支付平台为基座面向生产制造业提供可以满足供应链一体化服务需求下的业务产品,通过持续性完善并发挥现有的要素能力,通过智慧物流产业链价值主张,与其他各大平台连接共同创造价值,打造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智慧物流服务生态体系。


(1)城市物流中心。

城市物流中心通过硬件设施与配套服务的引流,实现货源集聚,围绕货物流通建立起互联互通的流通渠道。一方面,通过将原有模式的公路港物流综合体升级至形态模式更为丰富的供应链综合体,打造实体网络新商业模式来支撑平台业务发展。在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实体网络基础上,加大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战略性枢纽城市的拓展与深耕,有效补位全国货运网络的整体布局,通过共享班车和干线运输业务实现全国线下实体网络的互联互通,为平台服务提供基础资源和实体网络支撑。另一方面,通过连接外部平台发挥公路港的区位优势,围绕供应链上下游全链条场景,交互连接区域内物流、仓储和园区等社会资源,并依托园区业务和物流供应链业务,连接区域内的行业服务平台,与传化网其他业务进行融合与创新。


(2)智能系统。

智慧物流通过建设柔性、智能、组件化的智能信息系统,连接百万生产制造企业,从而实现供应链业务一单到底,并为客户提供快速、敏捷服务。同时通过业务数据沉淀和集成,利用大数据技术,形成供应链决策、智能调度、风险预警等供应链一体化信息服务,服务百万企业。具体措施有:一方面,发挥智能技术优势,实现港与港之间信息共享。以产品与服务的方式拓展外部资源,为平台引流,实现公路港线上线下一体化、集约化,实现港港数据互通。同时,对现有的业务系统进行产品化整合,通过平台化模式连接、服务客户,并引入智能调度、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智能平台运营能力,为中国智慧物流大脑打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发挥平台价值优势。具体从业务协同角度推出订单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平台业务产品,并预留接口与外部专业网、行业网和企业内网进行链接与交互,逐步形成各业务数据互联互通的物流网络。


(3)支付平台。

智慧物流依托各类智能系统及服务平台所构建的丰富应用场景,形成完善的支付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支付服务能力,推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联合交互。基于不断沉淀与积累的用户数据、交易数据等多元化大数据,为用户提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推动平台生态价值共创。具体措施有:一方面,通过不断夯实产品、渠道、技术、风控等体系基础,持续提升物流支付服务能力,形成能够承载万亿级业务数据体量的支付基础设施。一是在产品方面持续完善基础类产品、收单产品、钱包产品、行业产品等各类产品体系。二是在渠道方面深化与银联、网联合作,全面连接银行等金融机构。三是在技术方面不断完善和提升各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打通各系统之间的接口。四是在风控方面不断完善风控体系,确保业务开展符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合规要求。另一方面,进一步挖掘与分析用户信息、交易数据的价值优势。通过不断沉淀与积累的大数据,结合外部行业征信数据,以技术为手段,以风控为核心,以数据为驱动,打造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从而增强平台客户黏性,实现生态价值共创。


2.2 资源整合:整合平台资源,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业务产品

根据已有研究,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资源整合是智慧物流平台价值共创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智慧物流平台以智能技术为支撑,整合合作伙伴、客户、物流企业、物流中介等的操作性资源并融合创新,通过给智能园区服务平台、物资采购信息服务平台、干线运力智能调度平台、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智能制造科技服务平台等各业务平台赋能,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为用户提供多元化服务,共同创造价值[9]。智慧物流平台以贯穿生产过程中的“集、分、储、运、配”供应链全链条为服务主线,依托于城市物流中心、智能系统、支付中心三大基础设施,用信息技术产品连接客户,将业务产品和金融服务产品植入到客户参与的整个价值活动中。并通过需求整合与网络整合,将客户供需全链条上“集货、分拨、仓储、运输、城配”各环节中的各项业务产品进行平台化的协同与融合。


(1)需求整合。

在传统物流体系中,信息化程度低、信息不对称、流程不透明等问题长期存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凸显出多频次、小批量和定制化的特点。而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制于企业规模、资金实力、品牌影响力等无法及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这种明显的信息障碍导致客户有需求找不到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有货车也无法找到目标客户。类似这些情况给用户及物流企业带来很多不便,使整体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服务效率无法提高。因此,亟须能够将用户的需求和物流企业的供应能力进行整合的智慧平台,既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又能提升物流体系的整体运营效率。


智慧物流平台较好地整合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从信息、运输、仓储等多方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物流需求方和供给方在平台可以及时获取需求信息、供货能力等信息,也可以自由选择“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物流服务形式。这种需求和服务的整合大大提高了物流服务体验和效率,客户、物流企业等各参与主体共同参与价值共创,实现精细化的科学管理。


(2)网络整合。

在传统物流体系中,各参与主体以节点形式存在,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独立分割的。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物流以公路港作为城市物流中心,将物流网络进行整合,为客户企业、物流企业、卡车司机等参与方提供透明、可视化的全链条服务。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入驻公路港,为物流企业赋能,提供运力派单、可视化运输管理、支付结算等全链路物流服务,连接供应链业务、车后增值、金融保险等产品,实现了物流网络的互联共享,物流业务在线化、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帮助物流企业节约管理及市场拓展成本。同时,还打破行业信息孤岛,实现一单多付、电子合同、审核自动化等功能,提升供应链整体协作效率。此外,智慧物流还对陆运、铁路、水运、航运等不同方式进行了整合与连接。通过物流网络和物流运输方式的整合,公路港实现了零担货运的专线运输,大大降低了返程空驶率。


此外,智慧物流平台用资本、平台、技术、模式等手段实现业务平台的资源连接,加强战略合作,加速生态的构建:首先,通过业务平台连接“N”个外部合作伙伴。将智能园区服务平台、物资采供信息服务平台、干线城配运力智能调度平台、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智能制造科技服务平台等进行业务与技术融合,依托公路港,推出平台业务产品组合,通过资本、平台、技术、模式等手段连接生产制造、商贸、物流、金融、智能化等“N”个外部合作伙伴,构建智慧物流平台生态体系。其次,借助战略合作加速生态构建。通过连接合作伙伴深化智能化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及平台型企业共同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在金融、多式联运、技术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共同服务百万企业并创造价值。最后,增强区域网、区域平台连接。在技术、业务、方案等的支持下,各地区公路港与当地龙头制造企业、商贸集成平台、平台型物流企业展开合作,连接合作方上下游资源,形成区域网。通过区域网的连接,带动物流网生态的形成。同时,公路港与当地经信委等政府机关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形成服务百万企业的纽带。


2.3 价值实现:营造良性物流生态体系,服务百万企业

智慧物流服务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围绕顾客的需求,以智能技术为支撑,通过资源整合,以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管理提升物流协作效率,帮助顾客、物流企业及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实现价值。对顾客来说,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并以适当的时间和成本下获得良好的体验。对物流企业来说,通过为顾客提供服务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回报,并且可以提高顾客黏性获得稳定的客户来源。而平台也可以及时获取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反馈,对价值实现过程进行评估,从而提升业务产品体验及服务创新能力。根据双边市场理论,智慧物流平台的价值是平台方与顾客、物流企业及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创造的[17]。根据网络效应理论,智慧物流平台通过丰富的业务和优质体验引入用户流量,获得直接网络效应。平台的功能越全面,愿意入驻的服务企业越多,可以推出的业务更丰富,体验也会更好,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到平台注册寻找服务,形成正向反馈。平台和物流企业也能根据顾客信息及交易数据挖掘更多的增值服务,进而提高平台功能及增加业务种类。因此,智慧物流平台、顾客、物流企业及其他合作伙伴最终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从而营造良性的物流生态平衡[18]。


智慧物流通过从多个方面打造平台业务产品服务百万企业,为用户实现价值。一方面,依托各类智能系统及服务平台所构建的丰富应用场景,对接供应链服务平台、B2B平台以及优质核心企业,基于平台沉淀的交易数据和物流信息,为生产制造业及上下游企业提供基于订单的运费金融服务和基于仓配一体的仓金融服务,打造服务于各行各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另一方面,打造以“物流钱包”为代表的产品,横向扩大产品省域覆盖面、纵向做深做透重点区域市场,连接物流信息系统与支付系统,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与联结。基于“系统+支付”沉淀的海量数据,广泛连接外部金融资源,为整个供应链上的生产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等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平台化”授信以及财富增值服务。总之,通过业务数据沉淀和集成,利用大数据技术,形成供应链决策、智能调度、风险预警等供应链一体化信息服务,营造良性物流生态体系,服务百万企业,共同创造价值。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以我国最大的智慧物流平台传化网为案例研究对象,从价值主张、资源整合、价值实现三个方面对智慧物流平台生态体系进行了构建,并剖析了价值共创各阶段的协同机制,对智慧物流生态体系及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同时对提升物流服务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智慧物流平台将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等物流需求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港口、铁路货运站等物流服务提供方,金融机构、支付平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其他相关伙伴连接起来。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通过城市物流中心、智能系统、支付平台三大基础设施的建立实现港与港数据的联通,将智能园区服务平台、物资采购信息服务平台、干线运力智能调度平台、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智能制造科技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进行整合,以信息集成、资源共享、融合创新等方式,融合互联网物流业务与金融业务,打造智慧物流生态体系。如今,智慧物流平台传化网以智能化技术为支撑,将连接全国近百个城市的智能公路港打造成线上线下为一体的网络系统,最终形成平台各主体之间信息共享、融合创新、价值共创的物流生态体系,为顾客和物流企业提供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服务,累计服务40多个行业上百万家企业,为各行各业降低物流成本30%~40%(数据来自传化网),使整个社会中的物流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与用户共同实现价值的创造。


3.2 建议

智慧物流生态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物流机构、互联网企业、物流用户等直接关联方参与,更需要技术企业、行业协会、监督机构、研究院校等诸多物流领域外的相关者参与协助[19,20]。融合政、产、学、研多方资源,以合作运营的方式打造横跨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的绿色生态链,推动整个系统的健康、稳定运转。此外,在智慧物流生态体系中,生态环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环境是对智慧物流主体活动起到稳健辅助作用的各种力量,包括政府政策的调节作用,经济社会的支持作用,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等,良好的物流生态环境能极大促进智慧物流的发展,健康利好环境的营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8]。


智慧物流的健康持续运转离不开外部环境、行业主体、监督体系等多方力量的支持,我国智慧物流正处在稳步发展当中,有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21]:第一,建立物流信息化标准与规范,消除信息孤岛。鼓励平台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优化物流及运输问题,同时,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实现信息和数据互联共享及智能化协同与管理。第二,推进多种方式联合运输,实现资源互补价值。平台应当与陆运、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方式联合对接起来,例如从装备标准化、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多式联运服务产品等方面探讨多式联运的合作机制,从而提升行业联动效率,共同创造价值。第三,根据我国物流发展现实需求,建立长远的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法规。针对现阶段我国的智慧物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上而下的总体战略规划,同时,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物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笑,刘春延,张池军,等.“互联网+”背景下敏捷物流管理信息共享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7(5):160-162.

[2] Carbone V,Rouquet A,Roussat C.The rise of crowd logistics:A new way to co-create logistics valu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17,38(4):238-252.

[3] 王柏谊,孙庆峰.大数据时代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与建设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6(3):52-56.

[4] Gregor T,Krajcovic M,Wiecek D.Smart connected logistics[J].Procedia Engineering,2017,192:265-270.

[5] Gammelgaard B,Andersen C B G,Aastrup J.Value co-creation in the interface between city logistics provider and in-store process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rocedia,2016,12(2):787-799.

[6] Normann R,Ramirez R.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onstellation: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4):65-77.

[7] Biswas S.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Co-creating unique value with customers[J].Journal of Competitiveness Studies,2004,12(5):155-157.

[8] Payne A F,Storbacka K,Frow P.Managing the co-creation of valu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36(1):83-96.

[9] Atefeh Y,Ila M,Stephen M S.Co-creating logistics value:A service-dominant logic perspectiv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10,21(3):375-403.

[10] 邢大宁,赵启兰,宋志刚.基于云生态的物流信息平台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8):5-15.

[11] 宋志刚.车货匹配平台价值共创逻辑的演进——从“再中介化”到“去中介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8(12):18-31.

[12] Bahnt K D,Granzin K L,Tokman M.End-user contribution to logistics value co-creation:A series of exploratory studies[J].Journal of Marketing Channels,2015.

[13] Siltaloppi J,Vargo S L.Reconcil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value propositions—The dynamics of value co-creation[C].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IEEE,2014.

[14] 高志军,刘伟,高洁.服务主导逻辑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共创机理[J].中国流通经济,2014(11):71-71.

[15] Mcfarlane D,Giannikas V,Lu W.Intelligent logistics:Involving the customer[J].Computers in Industry,2016,81:105-115.

[16] 闻笛.从“公路港”到“传化网”——传化物流智慧化转型记[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11):19-21.

[17] 宋娟娟,刘伟.双边市场理论视角下物流平台运营机制分析——以公路货运平台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5(10):28.

[18] 金帆.价值生态系统:云经济时代的价值创造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4(4):97-109.

[19] Huang L J,Xie G J,Blenkinsopp J,et al.Crowdsourcing for sustainable urban logistics:Explor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rowd workers’ participative behavior[J].Sustainability,2020,12(8):3091.

[20] Lai K H,Wong C W Y.Green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exporters[J].Omega,2012,40(3):267-282.

[21] Speranza M G.Trends in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8,264(3):830-836.


相关文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