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网-投稿、查重、发表有保障。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论文 > 教育论文 >

延时性评价的内涵、价值意蕴及其实现

发布时间:2022-10-09 08:46:53

  摘    要:延时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实践的重要切入点,历经“隐藏”“浮现”“起步”3个发展阶段,是指教师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适时推迟对学生的评价,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空,而后再选择恰当的时机实施评价。延时性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旨趣,并以灵活的评价时机和丰富的评价内容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与过程性评价、即时性评价、教学等待、延时反馈等概念存在联系与区别。延时性评价有益于统摄学生的自主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及健康教育生态的营造。在实践中,应注重多元评价方式的互补,优化多方主体的评价素养,并以教师的“教育爱”与“实践智慧”作为保障。


  关键词:教育评价改革;延时性评价;适时评价;评价时机;评价素养;


  The Connotation, Value Implic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Delayed Evaluation


  WEI Shanchun LIN Ziyua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Having experienced the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 of“remaining unknown”,“being discovered”to“being put into practice”, delayed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access to the practice of process evaluation.Essentially, it means teachers consciously postpone the evaluation promptly based on the needs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leave room for students'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then choose the appropriate time to implement the evaluation. Delayed evaluation features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flexible evaluation and rich evaluation contents. It is related to yet different from the concepts of process evaluation,immediate evaluation, teaching waiting, and delayed feedback. Delayed evaluation is beneficial to the independent growth of students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creation of a healthy education ecology. In practic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lementarity of multiple evaluation methods, optimize the evaluation literacy of various subjects, and promote teachers' “educational love” and “practical wisdom”.


  Keyword:educational evaluation reform; delayed evaluation; just-in-time evaluation; evaluation timing; evaluation literacy;


  教学讲究适时而教,评价的实施同样看重时机。对教学评价时间的把握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生物钟,寻找进行评价的最佳时机[1]。当下我国已明确提出“强化过程评价”,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聚焦学生的变化与发展进行评价;但由于“过程”一词相对宽泛,许多教师对在过程中何时实施评价存在困惑,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样本也较少。除结果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能够为评价时间点提供参考外,延时性评价也是实践者把握评价时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能够对过程评价的落地有所启发。纵观已有研究发现,延时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概念把握上,延时性评价的已有研究多为一线教师的经验反思与教学感悟,缺乏理论层面的总结与提升;在价值透视上,研究成果中价值澄清不足,仅聚焦延时性评价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容易导致“唯延时是从”的形式主义;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延时评价后学生的变化关注不足,存在借由“延时”而放弃学生评价的风险。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层面对延时性评价进行概念溯源、内涵探析及价值审视,而后从实践层面对延时性评价的有效实施提出建议。


  1 延时性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目前学界关于延时性评价的内涵界定尚未明晰。对概念内涵的准确把握是探讨其他问题的逻辑起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理论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对话及实践中的具体实施。


  1.1 概念溯源


  通过文献阅读和梳理发现,延时性评价概念的提出及不同内涵解读历经“隐藏”“浮现”“起步”3个阶段。


  第一阶段,延时性评价隐藏于表达者的思想深处。已有研究一致认为,延时性评价最早可追溯至奥斯本提出的“延迟评判”原则。在《创造性想象》一书中,奥斯本认为“头脑风暴会议要排除批评性的论断,对设想的评论要在以后进行”[2]。“延迟评判”原则蕴含了延时性评价的基本思想,即通过有意延后对想法的评价,营造民主的交往氛围并降低参与者的评价焦虑,以此激发更丰富的创造性想法。此外,许多教育家的思想也彰显了延时性评价的智慧,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宁愿评分的次数少些,但要使每次都评得更有分量、更有意义”[3],其评价艺术表现为“在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知识之前,不给予评分”[4]及在对孩子的跟踪观察和持续思考中进行评价。这一阶段的思想是延时性评价得以形成的历史积淀,也是理解和把握延时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延时性评价的思想“浮出水面”,学术界正式提出延时性评价概念。发生这一转变与我国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紧密相关。2001年,我国开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5]。教育领域开始探索更加多样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的分类依据也随之增多。一方面,陆续有研究者从教学评价的时机上将评价分为即时性评价和延时性评价,并在有关论著中对延时性评价展开详细的论述。另一方面,部分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建议“教师可以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6]。由此可见,延时性评价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而提出的一种重要评价方式,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阶段,延时性评价具备了有益的生长土壤,但在实践层面上仍处于起步状态。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以及深度学习、大单元主题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涌现,教育评价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及挑战。为实现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跃迁,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自主加工的时间,延时性评价正好契合深度学习视角下的评价需求。大单元主题教学中层层递进的教学目标,教师适时抛出学习支架,鼓励学生聚焦单元主题进行联动学习,这些既对延时性评价提出要求,同时也是延时性评价实践发展的良好契机。当下,在教学实践场域中,许多教师的课堂等待、教学留白中已隐匿着延时性评价的基本做法,当然也存在部分教师迫于课业压力而放弃教学评价的做法,这些教师将延时评价偷换概念为不评价,导致延时性评价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概言之,虽然延时性评价的实施样态已初显雏形,但还有待从理念层面的认同转向实践中的深入探索。


  1.2 延时性评价的内涵


  已有研究对延时性评价内涵的理解大致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相对于即时性评价的“即时性”而言,强调延时性评价的延迟性、暂缓性,认为“延时评价是在学生作出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后,不急于对他的言行进行评价和作出结论,而是让他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7];第二种认为延时性评价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承载着信任和期待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具有点拨和启发作用的教育艺术”[8];第三种聚焦于延时性评价的外延,认为“延时性评价是对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在课后完成的成果所做的评价”[9]。上述定义皆存在合理之处,但每种定义都未能全面揭示延时性评价的内涵。


  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延时性评价与其他诸多评价方式相比,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上并无不同;但其内涵较之其他评价方式更为丰富和深刻,考量教师对学生了解的深度和自身的评价智慧,它以学生个体的需求而非教师个人的旨趣作为评价原点。不同学生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评价需求不同,通过或显或隐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否推迟评价、延时多久等问题都需要教师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并运用自身智慧进行创造性地、个性化地判断。此外,学生发展并非仅以静态的、固化的成绩作为衡量指标,课堂发言、实践表现、情感态度等也属于延时性评价对象,所以再次评价的时机不能仅以学生成绩是否进步作为参考。综上,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反思,可将延时性评价视为一种艺术化的评价方式,是指教师基于学生发展需要,有意识地适时推迟对学生的评价,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而后再根据学生在该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选择恰当的时机实施评价。


  1.3 延时性评价的特征


  在评价目的上,延时性评价体现了发展性。“评价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能异化为学生的紧箍咒”[10],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旨趣是当下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延时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或选拔,而是为了通过推迟评价时间,创设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完善教师的教学,改进学生的学习,充分体现育人特征。在课堂上采用延时评价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表达、探索创新的空间,这是很多研究者的共识[11]。延时性评价在“教”与“学”中搭起沟通的桥梁,教师虽然暂缓了对学生的评价,但可以将收集到的“证据”反馈给学生,并对后续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此外,延时性评价的发展性还体现在促进教师成长、改善师生关系、优化教育生态上,这些方面的完善又可以间接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评价时机上,延时性评价体现出灵活性。教学讲究适时而教,延时性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自然也讲究适时而评,即在适宜的时机采取适切的方式,凸显延时性评价的灵活性。其一,何时评价没有固定标准。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要保持敏感性,灵活地作出是否推迟评价的判断。其二,再次评价的时机没有硬性规定。学生思维能力及学习任务难度的差异决定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所需时间的不同,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学习主体的变化灵活设置“延时”的量,如当问题对学生的挑战性较低时,可以适当缩短“延时”的时长。


  在评价对象上,延时性评价体现出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连续过程,延时性评价的范围不仅包括课堂教学,也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课堂上,除了对小组合作、个人回答进行延时评价外,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感体验、学习态度进行延时性评价。以情感体验为例,当学生无法把握文章情感时,教师可以“悬置”对文章的主观理解,适当点拨后让学生继续揣摩体验,随后再给予其评价。在课堂外,学生的实践活动、书面作业、课后练习等也可以作为延时性评价的对象,特别是科学探究、艺术创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任务,因其具有较长的学习周期、诸多需要完成的辅助任务及团队协作的学习特征等,教师更不能急于作出终结性评价,而要将评价贯穿于学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2 延时性评价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领域还存在与延时性评价相关的多种评价方式,如即时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还有与之相近的概念,如延时反馈、教学等待。在理论研究上,既不能将这些概念简单画等号,也不能粗略地将它们理解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在相关概念和学术谱系中对其进行辨析,从而建立起对延时性评价的清晰认识。


  首先,厘清延时性评价与即时性评价的关系。在评价时机上,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即时性评价和延时性评价。即时性评价强调对此时、此刻、此情境下学生表现的评价,其核心特征是评价的及时性;因此,即时性评价更关注课堂内部的评价,是指教师在学生活动后立即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评价[12]。相较于即时性评价,延时性评价有意识地在评价实施与评价反馈之间“留白”,等到学生经历真正的学习过程后再加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暂缓性;但“空白”并非“不作为”,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以拓宽思考、深入探究、与人讨论,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并给予适当提示。虽然延时性评价与即时性评价是一种分类依据下的2种评价方式,但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共同服务于学生发展的互为补充的关系。


  其次,厘清延时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关系。过程性评价是对终结性评价的一种补充,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对学习过程和非预期结果的关注。一方面,可认为延时性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是该评价理念的具体实施方法。从出发点看,延时性评价改变了学生等待教师“出击”的现状,主张学习者自己的反思、建构与创生,将发展镶嵌于延时性评价的过程中,凸显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旨归;从评价与学习的关系看,延时性评价由评价一个“点”拓展为评价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将视野转向学生在过程中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过程性评价所主张的“评价即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延时性评价凸显的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等优点,能够为过程性评价的相对泛化提供有益补充。综上,延时性评价基于“过程”理念开展实践,将发展内化于评价之中,同时又强化了过程性评价。


  再次,厘清延时性评价与延时反馈的关系。钟启泉指出,“关注评价的反馈功能是有别于历来测量与评定的新方向”[13]。反馈作为评价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有效性与否直接决定着评价能否发挥其发展性功能[14]。教师在根据评价结果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学生时,必须注意反馈的时机、情境与方式。基于有效反馈的“适时”策略,反馈的时机可以分为及时反馈和延时反馈。在此意义上,延时性评价可被视为延迟反馈式的教学评价。延时性评价强调评价的整体过程,包括设定目标、收集信息、实施评价、分析结果、信息反馈等一系列程序,延时反馈是其基础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延时性评价是有关教与学的价值判断的全过程,而延时反馈仅指向师生在交往过程中的信息传递。


  最后,厘清延时性评价与课堂教学等待的关系。不仅延时性评价关涉教学评价的时机,教学等待也是一项有关教学时机的艺术,二者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一方面,延时性评价与教学等待都承认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超越需要时间的保证,在本质上反映了“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要求教育者给学生自由生长的时空,让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延时性评价与教学等待在某些情境下是融为一体的,如有学者认为“学生谈兴正浓时,教师若能耐心等待而不急于评判,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发散和深入”[15],该情境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既是教学等待,又可视为延时性评价。由此可见,延时性评价与教学等待都体现了对教学时机的把握,但教学等待并不仅仅以评价为旨趣,其内涵相对更加广阔。


  3 延时性评价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的价值意蕴


  评价本身是一个系统,会对“卷入”其中的各个主体及所处的评价生态产生一定影响。已有研究对延时性评价的功能定位过于简单和狭隘,只将目光聚焦于学生思维发展、情感激发等维度。延时性评价的价值从单一走向多元,是评价赋予的自然使命,也是教学评价发展的未来诉求。


  3.1 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发展


  反思当下的教学评价,评价者习惯以学生一时的表现作为评价证据。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空间和教学生成的可能性,也与目前倡导的差异性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容易挫败那些暂时未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学生则可能在校内外都拒绝学习[16]。延时性评价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延时性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活动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其次,延时性评价可以通过强化其学习体验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走向自我发展的道路。延时性评价中教师的“克制”和“等待”,换来的可能是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成长的喜悦及其对知识更加深刻和扎实的理解。换言之,延时性评价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的信任与理解,能够促使学生从外在驱动下的被动学习走向内在激发下的自主发展。


  3.2 实现教师“成人”与“成己”的有机融合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出于避免“冷场”“沉默”等原因,倾向于立即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应,而后匆匆转向下一个教学环节。诚然,即时性评价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推进教学节奏,但也容易导致教师忽视自我反思,最终陷入“忙、盲、茫”的成长困境。实际上,延时性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创新思想的自我探索过程,能够帮助教师走出上述困境。一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破解教师的“忙碌”困境。延时性评价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唤醒与学习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在自我反省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让教师从代替学生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二是以教师的自我反思破解“盲目”困境。延时性评价为教师提供了反思机会,教师思考“学生学习现状在哪”“需要走到哪”“怎样更好地走到那”,这些反思能够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感。三是以教师的自我提升走出“迷茫”困境。延时性评价有赖于教师对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实施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评价素养以及实践智慧。


  3.3 助推师生关系由对立转向和谐融洽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承担“纠错”“评分”职责的规训者角色,对学生表现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有着绝对的权威和话语上的“霸权”。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一方面对教师权威产生本能的反抗,另一方面又因为迫于对教师权威的恐惧不得不表现出服从。延时性评价彰显了“评价即学习”“评价即教育”的理念,将学生的错误答案视为“学生积极参与和共同构建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是‘入门’的积极信号”,而不是“把它当作必须马上删除的偶发事件”[17]。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延时性评价营造一种激励、鼓舞的氛围,而非抑制其表达的欲望;对于学生的思维中断,延时性评价呈现一种信任、等待的姿态,而非急不可耐的催促。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评价的“证明”意味和“选拔”色彩,教师会“赢得”权威而非“自居”权威,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交往中,进而打破师生间因评价产生的隔阂,使师生关系回到动态平衡,形成“我”与“你”的和谐关系。


  3.4 引导教育生态回归“育人”初心


  评价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评价导向对构建平衡、和谐的教育生态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在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下,教师、家长及评价组织者过分强调外在显性的学习表现,聚焦孤立的、点状的学业成绩评价,忽视分数背后隐性的学习素养发展,致使整个社会陷入“唯分数”“唯升学”追求,通过不断增加师生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而获得所谓的成绩提升的“内卷”现象。实际上,当前评价体系的问题并不在于采取了考试这一评价手段,而在于对考试成绩的解释和对考试结果的处理,以及对考试这一评价形式的过度重视。同样,延时性评价并非不考试、不提供具体分数,而是将学生的发展视为一个过程,等学生经历真正的学习过程后再实施评价,并对评价结果给予合理的运用和指导。因此,延时性评价有利于促使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对评价秉持正确的态度,降低功利化倾向、消解分数焦虑,从而摆脱分数的“枷锁”,转向对学生多姿多彩生活世界的关注。


  4 提升延时性评价实践质量的路径


  延时性评价是落实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抓手,若缺乏有效实施,延时性评价的发展、激励、导向功能也就难以发挥;因此,在评价实践中,教师要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敏感性把握,合理实施评价,有意识地提升评价素养并涵养评价过程中的实践智慧。


  4.1 注重多元评价的互补,在“延时”的过程中积极作为


  为了实施优质的延时性评价,教师需要在以下2个方面达成共识并努力践行。


  其一,延时性评价须与其他评价方式和谐共存,在实施过程中相互补充、彼此借鉴,促使评价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教师应平衡好延时性评价与即时性评价的关系。当学生努力达到目标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积极评价,将“延时”的等待与“即时”的赞赏有机融合。例如有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田忌赛马》中的人物,并在过程中不介入评价,学生之间思想碰撞、积极分享,有学生甚至勇敢地表达了对齐威王的欣赏,讨论结束后教师立即称赞同学们有理有据的观点,及时满足学生的评价期待。另一方面,教师应将延时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方式合理整合,发挥多种评价手段的教育合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宜的发展,如丹棱县某小学将“游戏闯关式五星制评价”和“延迟再次评价”结合,在愉悦与延时性评价中孕育成长之花。


  其二,延时性评价虽然提倡教师先不做任何评价,但并不意味着教师“不作为”,也不是“时间马拉松”。在推迟评价的时间内,学生的深入思考、自主学习会给教学带来一些预设之外的生成资源,如创生出的新观点、讨论中产生的新问题等,教师应及时捕捉并将之转化为教育资源,以此助推学生的学习进程。如在《落花生》一课中,教师通过自由辩论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应该做落花生式的人。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并不左右其想法,但当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会及时提醒本次话题是“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来,既实现了学生的自悟明理,又引导辩论向正确的轨道推进。概言之,延时性评价不是无条件地任由学生“放飞自我”,其实施过程必须伴随着教师的巧妙提示、相机诱导等行为,教师在此过程中不能过于强势,必须把握好度,借助言语、眼神、行为,让学生自己有所体会。


  4.2 优化多方主体的评价素养,提升延时性评价效果


  教学评价素养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品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延时性评价的实施效果。


  首先,学生是延时性评价的主要对象,其评价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即时肯定或没有得到成绩分数而丧失自信,或误认为老师放弃了自己,抑或因为其他同学获得二次评价的机会而认为教师有失公平。这些对延时性评价的误解和消极态度会影响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从而削弱评价效果。因此,学校有必要开展教学评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师的多元评价方式,将评价定义为自我认知提升的一个渠道,进而确立一种思想,即“如果我还没有分数,这说明我还没有好好地下功夫”[18]。


  其次,教师评价理念的重塑和评价素养的提升可能成为撬动整个教育和教学生态的阿基米德点[19]。在实际教学中,有教师一味地使用延时性评价,或以延时性评价之名放弃“边缘”学生,这些做法都与该评价方式的本质背道而驰。实施延时性评价的关键在于“平衡所选择与开发的评价方法、避免评价的误用与偏见”[20],这对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提高有所要求,教师既要在理念层面上秉持对延时性评价的体认与理解,又要在实践中具备捕捉细微变化、抓准适切时机、进行客观判断、彰显人文关怀的能力。


  第三,家长评价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延时性评价达成“1+1>2”的效果。部分家长囿于应试教育的桎梏,认为没有分数,学习也就没有了意义,从而误解学校和教师的评价行为。当下,十分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向同行,“家庭与学校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21]。家长也应努力提升自身评价素养,扭转功利化的评价倾向,改变“唯分数”的短视行为,正确理解教师的评价意图及孩子尚未获得评价的真正意义,学会等一等孩子成长的脚步,让其生命之花自在自如地绽放。


  4.3 教师应涵养“教育爱”,提升评价的实践智慧


  延时性评价是一门有关艺术的学问,确立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固然重要,但其内蕴的温度更具有教育力量。这份温度源自于教师的“教育爱”及其教育智慧——切身感受学生的需要、定位评价的时机并作出机智的判断。


  一方面,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德性修养,涵养“教育爱”。延时性评价彰显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心灵的呵护及需求的关切,内蕴丰富且具温情的爱意。延时性评价并非无条件的包容与宽待,而是基于对学生自身情况、努力程度、所处情境等作出的理智判断,呼唤饱含理性思考的爱。这里的“教育爱”是情感与理智交织的结果。严慈相济的“教育爱”促使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时保持教育勇气并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助力学生成长,也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等待和期盼中享受心灵的滋养并获得持久且自主的前进动力。因此,教师要以师德为积淀,做一位怀瑾握瑜、以爱相随的教育者,让延时性评价成为启迪学生反思和体悟的助推器。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保持对学生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提升评价中的实践智慧。在多数情况下,即时性评价和延时性评价的界限并不十分分明,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判断哪种方式更适宜,这诉诸教师的敏感性与机智。没有智慧就没有机智[22],实践智慧是教师在延时性评价中彰显敏感性与机智的底层支撑,可以帮助教师在教育目的的指引下,体察学生情感情绪的变化及需求,关注其生活经历及所处情境,及时作出是否延迟评价的决定,从而实现对育人契机的把握。为此,除了学习稳定的、标准化的有关如何评价的知识外,教师还应抓住契机,围绕学生的真实表现进行价值判断训练,对评价行为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反思,不断积累有关评价的实践智慧。


  延时性评价的理论探索是其得以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促使教学评价研究在微观层面更加多元化和细致化的重要途径,对实践过程性评价有指导作用。延时性评价提醒教师审慎把握评价时机,以暂时慢下来的评价节奏追求更高效率与更高质量的学生发展,其“慢”中蕴含着“快”的艺术。在“延时”的时空内,教师的评价“权威”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的思绪得以驰骋飞扬,错误有可能生发智慧,生命得以自由舒展,由此师生之间形成彼此成就、互相促进的共生关系。“慢教育”基于农业社会的视角关照学校变革,为破除工业社会逻辑的笼罩提供了新路径[23]。在教育“快餐”化的当下,为落实延时性评价所主张的“静待花开”“慢即是快”等理念,学校、家庭和社会须凝聚教育合力,改变急功近利的评价态度,为延时性评价创设一个良好、健康的实践生态。


  参考文献


  [1] 刘惠.对教学评价时间的把握[J].教学与管理,2017(30):116-118.


  [2] 奥斯本.创造性想象[M].盖连香,王利明,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199.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娴,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53.


  [4] 韩和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和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134.


  [5]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A/OL].(2001-06-08)[2022-07-04]. 


  [6]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3.


  [7] 戚万学,唐汉卫,陈月茹.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240.


  [8] 唐晓明.生物教师在“延时评价”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 2011(10):73-75.


  [9] 戴红,蔡春,黄宗英. OBE教育理念下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9:157.


  [10] 徐岩,丁朝蓬,王利.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评价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12, 32(3):12-21.


  [11] 周邵丹.基于教学民主化理念的“课堂评价”综述[J].化学教学, 2017(11):19-23.


  [12] 李玉芳.如何进行学生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94.


  [13] 钟启泉.课堂评价的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 2012,41(1):10-16.


  [14] 王凯.反馈何以有效:对当前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思考[J].教育科学, 2011, 27(3):34-38.


  [15] 李如密,王冬黎.课堂教学等待艺术探微[J].教育科学研究, 2011(8):46-49.


  [16] 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张世富,肖毓秀,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3:297.


  [17] 斯特弗,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徐斌燕,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24.


  [18]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186.


  [19] 魏善春.学习评价的过程性阐释[J].现代教育管理,2021(3):68-75.


  [20] 郑东辉.教师评价素养提升建议[J].人民教育,2017(Z3):33-38.


  [2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244.


  [22] 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68.


  [23] 陈亚凌,王坤庆.“慢教育”视域下的学校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6(8):9-14.


相关文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