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真正给到无法客观认识到“死亡”的孩子,和还没能好好接受死亡的大人,一个不再焦虑恐惧的缓冲。
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应当如何向孩子谈论死亡?如何向孩子传递死对于生的价值?如何完成对孩子的“死亡教育”?
这些,《寻梦》做了一次漂亮的示范。
死亡教育第一课:不必害怕死亡,因为这不代表真正的分离
根据研究,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但这仅仅是概念,因为认知规律和个体发展的差异,他们还不能客观全面地理解“死亡”。
匈牙利的心理学家玛丽亚·耐基(Nagy)在 1948 年研究了 378 名 3 岁-12 岁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后,得出结论:
3-5岁的孩子:并不能客观认知到“死亡”,对他们而言,死亡是可以逆转的,暂时的,只是一种离开。
5-9岁的孩子:虽然开始接受死亡观念,但认为死亡是被动发生的,有客观原因的,如被车撞、被人打、生病等等。
9岁以上的孩子:才能认识到死亡普遍,且无可避免。不仅亲友会死亡,自己也终将离去。
那么面对死亡,他们在害怕什么?
害怕死亡,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未知的恐惧
寻梦环游记:他唱出羽毛和宝石的溪流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qklw01.com/qkbk/id-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