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网-投稿、查重、发表有保障。
您的位置: 主页 > 期刊百科 >

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化现状及战略调整

发布时间:2021-06-18 11:04:18
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己经从初始的自发、无序和混杂阶段,向产业实践层面的“自觉”和产业管理面的“有序”迈进,文化产业初具整体规模。但是,与我国经济发展东、中、西部不平衡的发展形势相一致,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
在“第二届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首次发布了我国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表明,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和拥有资产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69%和78%,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收入情况看,东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全部的82%,而中西部仅占18%;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从对GDP的贡献看,东部地区实现的增加值占2.56%,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28%和1.35%。
省际文化产业的发展尤为不平衡。文化产业从业人数超过50万的有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北京和上海,占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56%;年营业收入超过1 000亿元的有广东、上海、北京、山东、江苏和浙江,占全部收入的72%;实现增加值超过100亿元的有广东、北京、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湖南和河南,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3%。东部发达地区高于平均水平,已经开始出现产业单位过于集中、产业能力过剩、资产收益下降的情况;中西部地区则产业发展不足。
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2.1 区域文化背景(资源)差异性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东部地区,长江三角洲自宋代以来,该地区即是中国经济最为富庶、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根植于长三角地区的吴越文化、重商观念深入民心,讲求实际和实效,赋予了长三角地区开放、创新的文化优势,为该地区的技术创新和传播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政策扶持及地缘优势带来的东部地区经济高水平增长,和西方文化的全球扩张一道使东部地区的文化资源普遍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化,具备现代文化的特征。广东既是岭南历史文化集聚地,也是近现代风云际会之地,形成了贯穿古今,融汇中西的文化环境,铸造了较强的兼容并蓄意识和较强的创新精神。东部地区之所以能在经济建设中占尽优势,独领风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地区先进的地域文化的推进力。
中部地区民间文化丰富,民间艺术、民间故事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以湖北为例,湖北省拥有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还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钟样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武汉盘龙城、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大冶铜录山古矿冶四大古文化遗址,荆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中部地区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而中原地区传统的地域文化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其根基决定了它的主要特征:重农轻商、重义轻利、中庸和谐、安于现状、推崇道德,进取意识和冒险意识严重不足。
西部地区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这里有内蒙古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及西周到春秋早期的夏家店文化、西藏公元10世纪前后的古格王国文化、云南春秋至三国时期的古滇文化等。这些地区又具有民族文化独特、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为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整个西部文化心态体系中,“守土重迁”的封闭保守意识、“夜郎自大”的地方圈观念、“四平八稳”的小农自我满足意识等,使西部农牧类型文化在信息文化时代显得极不协调。
2.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东部地区地处沿海,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与外界联系较为便利,具有对外贸易和与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地缘优势,是发展经济的最佳区位。东部沿海地带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技术基础较好,信息丰富且传递迅速,在经济管理水平上占有明显优势。我国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基本上都采取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展开的梯度推进方式,国家突出了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发展,选择东部地区进行改革试点,在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政策上对东部实行倾斜。北京、上海、广州并列为我国三大服务业枢纽,形成了努力与国际接轨的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规律与法制环境,有利于国际产业承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大多为内陆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交通不便,对外交往较少,基础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较差。地理区位上的劣势、经济交流的不发达更加导致西部信息资源的匾乏。而且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求平、求稳、安于现状的心态重,风险投资意识差,创新意识不强,对国家政策反应慢,常常是步东部后尘而错过了发挥政策效益的最好时机。西部地区主要以重型产业为主,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地位,也严重制约其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需要依靠高技术和高资金支撑的。而西部经济发展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文化产业物资设备的落后,严重限制了西部文化产业开发的条件和能力。
但是,从全国许多省市制定、实施的“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看,各地尽管都力图在盘点地方文化资源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但是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的问题突出。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各地产业基地、产业园不断涌现,但主题重复性高。很多地方出现了盲目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趋势,超出了自身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条件,会滋生同质化、重复建设,造成浪费资源,形成同行恶性竞争的现象。
因此要注意错位整合与经营,采取不同的错位发展策略,让不同聚集区差异化、特色化,进而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3 文化产业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调整
3.1 东部发达地区“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东部发达地区,由于具有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和高水平的现代消费群体,劳动力价格也较高,宜于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产业类型。东部地区文化可以利用现有条件集中于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在内容原创上的高端优势,如数字化、网络化文化产品的开发。推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创意产业崇尚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因此要求该区域具有鼓励创新、包容创意等良好的社会文化传统以及宽容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东部地区的现有条件很好地满足了这一要求。并且东部地区创意人才集中,软件产业、设计业发达,在文化资本方面也显得多元化,可以有效地加速文化资本的整合和利用。东部地区适合建立大型的创意产业园区,利用园区的地域广阔、空间延伸余地大的优势,引导以数字技术为主的影视制作、游戏软件、动漫制作等创意产业进驻,对入驻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完善园区的管理和运作机制,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并建立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展示平台及交易平台,通过创意园区的建设,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
3.2 中部地区“高传统技能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以及传统的消费习惯,其文化资本方面又具有一定的实力。宜于发展“高传统技能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产业类型,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各省可立足现存优势,延展文化价值链,打系列中原文化品牌。在传统文化产品载体的形式上进行内容创新,使其具有显著的文化特色。如山西可立足晋文化特色,将区内的神话、耕读、边塞、佛教、道教、晋商整合打造为休闲文化产业链;安徽可进一步挖掘“徽文化”的价值内涵,构建徽文化品牌系列;江西应大力推进“摇篮”文化价值链建设,发展红色系列的品牌;河南更是有条件推进“少林”、“帝都”等多种休闲品牌;湖北是“楚”文化的摇篮,可打造楚文化特色的休闲价值链;湖南可提炼“伟人”特色的湖湘文化,打造湘文化品牌系列。该地区可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以版权为核心价值的期刊、图书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产业。需要注意的是推动文化企业的兼并、重组、上市,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
3.3 西部地区“民族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市场化开发”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对西部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学会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把西部文化资源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对城市的依附性相对较小,很多文化资源并不是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空间区域,而是更广泛地流散于自然空间范围,这使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得以很好地结合。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指出:“旅游业为文化产业搭建了巨大的市场平台,为向外推广文化品牌打通了一条捷径。所以要利用好旅游业产业链长的特点,能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休闲度假、娱乐演艺、节庆会展、体育、工艺品、报刊出版、影视音像等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文化资源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文化产品载体的多样性。可利用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民间艺术制作与表演方式,开发具有特色的品牌产品。目前,云南省正力推“聂耳音乐品牌”“七彩云南品牌”“香格里拉”、“茶马古道”四大文产品牌即是很好的尝试。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最需注意的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方面,采取措施聚集和重用创业人才。开发文化资源是需要智力投入最大的领域之一,包括文化资源存量的调查、资源开发的规划与设计、项目管理、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文化市场的拓展与产品营销等。欠发达地区能否解决文化资源开发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直接关系资源开发的整体水平,以至整个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成败。
参考文献
1 鲁勇.行政区域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欧人.关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04(5)
3 朱天.论西部电视传播的发展方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2)
4 杨何.对建立西部文化产业特区的思考[J]. 当代经济,2005(2)
5 刘新荣.中部休闲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J]. 中州学刊,2007(2)
(责任编辑 何 丽)
本文标签:
相关文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